精彩紛呈的芭蕾盛宴
視野
作者:歐建平
被國際舞蹈界譽為“古典芭蕾博物館”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於今年的 9月30日至 10月5日,在天津大劇院接連推出了兩台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劇——一台是首演於 2004年、當代風格的《安娜 ·卡列尼娜》,一台則是首演於 1895年,古典風格的《天鵝湖》。令我們始料不及的是,這個世界頂級芭團的此番中國之行,居然僅在天津亮相!這可美了天津芭蕾舞團的演員們和當地喜歡芭蕾的觀眾們,但卻苦了北京、上海、沈陽、廣州、蘇州、重慶這幾個大都市的芭蕾舞者們和鐵杆芭粉們——前者首演時,中央芭蕾舞團的前任團長、中國舞蹈家協會的現任主席、國家大劇院的舞蹈總監趙汝蘅到場;後者二演時(因該團掛牌女主演烏裏揚娜 ·洛帕特金娜出演),北京舞蹈學院芭蕾係的曲皓、楊越、林洋、王健、王小明等幾代教育家均親臨現場,以便親睹為快!
追蹤來龍去脈
為什麼中國芭蕾界的這些權威人士們會不辭勞苦,趕到天津來看這個馬林斯基芭蕾舞團的演出?簡單地說:中國芭蕾的
根是俄羅斯的,而這個團則是俄羅斯芭蕾的根,並且穩坐“世界六大一流古典芭蕾舞團”的行列;精確地說,它的前身是 1738年由 A.伊凡諾芙娜女皇在聖彼得堡大劇院創辦的“帝國劇院芭蕾舞學校”,並因畢業生們的定期演出而於 1742年組建起了專業的“聖彼得堡帝國劇院芭蕾舞團”。1783年以來,這個團由於團址的搬遷和曆史的巨變,曾先後易名為“聖彼得堡大劇院芭蕾舞團”、“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馬林斯基國家劇院芭蕾舞團”、“馬林斯基國家模範歌劇與芭蕾舞劇院芭蕾舞團”。1935年,為紀念被暗殺的共產黨列寧格勒市委書記基洛夫,它再次易名為“列寧格勒基洛夫歌劇與芭蕾舞劇院芭蕾舞團”。1991年蘇聯解體後,它還原為“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但不少國外舞評家和觀眾們依然喜歡使用簡潔的“基洛夫芭蕾舞團”來稱呼它。
275年來,這個芭蕾舞團不僅出色地秉承了意大利與法國“早期芭蕾”和“浪漫芭蕾”的優秀傳統,而且在 19世紀中後葉鼎力開創了俄國“古典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鼎盛時期,並成為 20世紀“現代芭蕾”的母體
先聲:在人才培養上,該團先後造就了 M.佩蒂帕、 I.伊萬諾夫、 M.福金、 V.尼金斯基、 B.尼金斯卡、 A.高爾斯基、 F.洛普霍夫、 G.巴蘭欽等芭蕾編導大師,並陸續培育了 Y.瓦澤姆、 E.索科洛娃、 O.布裏奧布拉金斯卡等幾代芭蕾巨星,由此確保了俄羅斯芭蕾的優秀傳統得到發揚光大,而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則成了名符其實的芭蕾星工場。
在劇目創作上,該團接連推出了《舞姬》《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列寧格勒交響曲》《欽差大臣》《戰艦波將金號》等分屬於古典和現代時期的大型的芭蕾舞劇經典與中小型的傑作,並且形成了規範嚴謹、線條純淨、樂舞交融、細膩抒情的美學風格。
與同屬俄羅斯流派的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那雷霆萬鈞、充滿了戲劇張力的風格截然不同,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始終保持了由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即後世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傲然創建的、風格純正的“學院派芭蕾”,其中包括對腿部、手臂、脖子和頭部的協調使用,尤其是對手臂線條流動美感的高度重視,其群舞的嚴謹規範和優美動人始終帶有某種傳奇色彩。
1950年代以來, K.謝爾蓋耶夫、 I.別爾斯基、 O.維諾格拉多夫、 V.瓦奇耶夫、 Y.法捷耶夫先後出任該團的團長,其中數“維諾格拉多夫時期”的改革難度最大,這也是該團向現代化管理體製和國際化發展模式過渡的重要時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四個方麵:一是盡力改變“冷戰”白熱化帶來的思維模式僵化、原有風格丟失、演出劇目單調、演出質量粗糙、舞團人心渙散,努裏耶夫、瑪卡洛娃、巴裏什尼科夫等巨星級人才滯留西方不歸等弊端;二是盡可能完整地恢複和保持該團作為“古典芭蕾博物館”的純潔性,以確保自己在世界芭蕾界中的立身之本;三是大刀闊斧地進行體製改革,對200名舞者這種超級龐大的隊伍決不手軟——在安排常年無法登台的舞者退休之同時,又對當紅舞者實行流動的管理體製,允許甚至支持他們在保證本團重要演出的前提下,積極去海外做簽約明星,以便通過他們,及時地帶回歐美最新的舞蹈觀念、意識、方法和技術,並隨時跟進歐美芭蕾發展的最新潮流;四是積極慎重地引進丹麥、法國、英國、美國、荷蘭等國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適合自己的代表作,有效地增強了舞團的凝聚力,並極大地豐富了舞團的保留劇目。
點評《安娜 ·卡列尼娜》
該團在天津大劇院的兩台共五場演出中,最讓我期待的,當然還是由一號女主演、“俄羅斯人民藝術家”稱號獲得者烏裏揚娜 ·洛帕特金娜( Ulyana Lopatkina)在9月30日晚主演的《安娜 ·卡列尼娜》(以下簡稱《安娜》)!原因很簡單:她於 10月4日晚主演的《天鵝湖》,可謂其拿手好戲,我們早在她曆次的來華演出中領教過、享受過、歡呼過、雀躍過而《安娜》則不然,洛帕特金娜將要麵臨的嚴峻挑戰是:要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淚下地塑造出這個出自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筆下,並因傾國傾城之美與刻骨銘心之愛,最終隻能自己撞死在火車頭下的悲劇人物形象。她需要擁有超強的內心感受力與癲狂的戲劇表現力!而按照以往的慣例,像她這種肢體修長、抒情性的芭蕾女明星,是很難勝任這種戲劇性的角色的,盡管曾有外媒褒獎過她的戲劇表現力。
這部舞劇引人矚目的原因還在於,同名舞劇早在 1971年,便由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的表演大師瑪雅 ·普裏謝斯卡婭(Maya Plisetskaya)自己編導並主演過第一個版本,而作曲家則是她的丈夫羅季翁·謝德林( Rodion Shchedrin)。關於這兩個版本的區別,我在今年夏天由國家大劇院舉辦《第二屆北京國際芭蕾舞暨編舞比賽》期間,曾專門采訪過洛帕特金娜,隨後又查閱了外文工具書,由此得出以下三點區別:
雖然故事和音樂出自同樣的作者,但其他方麵卻迥異不同:
(1)兩者的首演時間相距 33年,因此,兩位編導所處的時代及其風格分屬“現代”和“當代”兩大時期;
(2)同為編導,普裏謝斯卡婭編《安娜》時已是 46歲,並且這是她自編自演的處女作,因此,無論在體力上、視角上,還是在經驗上,都難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馬林斯基劇院芭團這個新版的編導阿列克謝·拉特曼斯基(Alexei Ratmansky)26歲便開始編舞, 30歲編的作品獲得俄羅斯戲劇聯盟頒發的“金麵具獎”,36歲編《安娜》時已有 11部大中型的成功作品墊底,《安娜》更在首演的第二年榮獲了“貝努瓦編舞大獎”;因此,他曾任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更是近 10年來在國際上炙手可熱的俄羅斯當代芭蕾編導家,其舞劇特征被國際評論界概括為“植根於俄羅斯古典芭蕾舞劇的抒情傳統,鍾情於前蘇聯現實主義的英雄情懷,並在敘事方式、性格刻畫和形象塑造上開創了個性鮮明的當代風格”,其作品魅力則被描述為善於穿越不同時代、整合不同風格,並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舞蹈經典必備的四大要素——“炫技、抒情、立意、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