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就舞者而言,普裏謝斯卡婭的表演生涯一直持續到 75歲,因此, 46歲時,她的藝術修養和舞台經驗均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體力下降卻使她難以支撐高強度的芭蕾表演,因而隻能在表演上下更大的功夫;而洛帕特金娜在參與創作並首演這部舞劇時,恰好處在 31歲這個芭蕾演員的黃金年齡上,因此,可將其“修長的線條、充沛的體力、到位的表演和出眾的樂感”這四方麵的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於“當代芭蕾”,我曾以 30年的研究為基礎,做出過這樣的闡釋:首先可將它劃定在捷克編導大師 J.基裏安 1977年坐鎮荷蘭舞蹈劇院這個“當代芭蕾”開山舞團以來的時間段內,而《安娜》首演於此後 27年的2004年,因此,擁有更加顯著的“當代”特征,即在古典芭蕾的“條件、能力、技術與流暢”這四大特征的基礎上,有機地融合了現代舞的“觀念、時代、個性、原創”這四大屬性,因此,可以比較全麵地滿足“當代”觀眾的各種審美需求。
天津大劇院的舞台上,大幕徐徐拉開,安娜 ·卡列尼娜直挺挺地躺在靈床上這種冰冷的倒敘結構本身已將這出兩幕芭蕾舞劇,清晰易懂地定位在了“悲劇”之上。前來告別的人們貴氣十足,為數寥寥,且表情各異,由此交代出標題女主人公生前的社會地位、遭人冷落的不幸境遇,以及貴族們與她的親疏關係。
人群中,最引人矚目的當是這位英氣襲人的軍官,他就是全劇的第二主人公——剛從軍官學校畢業的青年伯爵阿列克謝 ·沃倫斯基。他對安娜 ·卡列尼娜一見鍾情,隨即便像走火入魔似的,無視輿論的壓力,在各種場合向已婚的她示愛甚至求婚,並因屢遭拒絕而自殺未遂這一切,均深深地打動了一直處於冰窖婚姻中的安娜!麵對丈夫阿列克謝 ·卡列寧長年埋頭工作,無暇顧及她的感受,她終於接受了沃倫斯基的愛,並在賽馬場上為他的安危失聲驚叫,更鼓足了勇氣,向丈夫坦白了自己的婚外情。為了避免讓丈夫成為閑言碎語的對象,兩人達成了維持表麵婚姻的協議。可是,當她與沃倫斯基攜手去意大利旅行時,丈夫卻依然心痛欲碎,因而拒絕她與愛子謝廖莎的相聚,並將她趕出家門,而沃倫斯基所處的那個社交圈也對她嗤之以鼻,甚至橫眉冷對這一切,則迫使她走投無路,最終別無選擇地衝向了奔馳而來的那列火車
與洛帕特金娜搭伴跳沃倫斯基的男演員叫尤裏 ·斯梅卡洛夫(Yuri Smekalov),他目前還隻是個獨舞演員,但論個頭、長相、軟開度、爆發力,均為世界一流,超長的四肢讓他的動作幅度遠遠超出旁人,足以顯示他為了追求真愛而無所顧忌的個性,滿臉的稚氣則讓我們覺得他塑造的沃倫斯基,絕不是個放蕩不羈的紈絝子弟。當他三番五次地通過單腿跪地、請求吻手、雙臂擁抱、傾情托舉,向洛帕特金娜或者安娜求愛,並與她頻頻共舞時,全身心不斷釋放出的激情頗具感染力,而洛帕特金娜的反應則更有層次與分寸,從最初的驚詫、羞澀、婉拒和推脫,逐步發展到隨後的渴望、接受、順從,甚至主動地投懷送抱,並露出處女般天真的微笑。
洛帕特金娜與扮演丈夫卡列寧的性格舞演員伊斯洛姆 ·拜姆拉多夫( Islom Baimuradow)之間,更多的則是戲劇表演,但同樣展現出一係列的感情變化:她從麵對丈夫冷漠的無奈,發展到孤注一擲的掙脫,最後則將婚戒摘下,還給丈夫,並拒絕他再次給自己戴上的祈求,言簡意賅地表現出安娜告別這種“守活寡”生活的決心。為了給安娜不斷施壓,編導先後兩次安排了卡列寧將愛子謝廖莎帶到她的身邊,卻又迅速地將他帶走的戲劇場麵,由一個方麵促成了作為母親的她從痛不欲生升級到自殺身亡的必然結局。為了讓全劇有戲可看,編導還為安娜設計了在病榻上進入夢鄉,並親睹沃倫斯基與卡列寧用慢鏡頭的方式開槍決鬥,並扭打成一團的戲劇衝突。
總體而言,這部芭蕾舞劇屬於比較典型的當代風格,雖不乏“炫技”的成分,卻隻是交織在由“抒情”和“立意”構成的“戲劇”之中,給人“劇大於舞”的印象,尤其是洛帕特金娜與斯梅卡洛夫,或者安娜和沃倫斯基之間的那兩段雙人舞,雖有感人至深的瞬間,但論時間長度,不及浪漫芭蕾舞劇《吉賽爾》,或古典芭蕾舞劇《唐 ·吉訶德》中長達 10分鍾左右的《大雙人舞》;論技術難度,則不及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黑天鵝雙人舞》,或現代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中的《陽台雙人舞》,故而難以成為技藝俱佳、情舞交融的經典舞劇,其中的雙人舞也無法成為技術高難、獨立成章的經典好舞。
點評《天鵝湖》
《天鵝湖》(Swan Lake)的愛情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作為歐洲童話中的經典之作,它多年來,一直以連環畫、動畫片等各種藝術樣式,廣泛地流傳於各國的少年兒童中間,並深受各個年齡段讀者和觀眾們的青睞。 1895年,它又以芭蕾舞劇的樣式,成功地首演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 118年來,它經受住了長期的曆史考驗,最終成為所有大型芭蕾舞劇中最負盛名的、經典中的經典,甚至成為“芭蕾”的同義詞。
究其原因,舞劇情節中那個“愛情至上”、“善定勝惡”的主題必不可少,而柴科夫斯基那優美動人、感人肺腑的旋律更是功不可沒。不過,舞劇、舞劇,它不同於戲劇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它是以舞為主,以劇為輔的,因此,每部經典的芭蕾舞劇中,一定會有著大量能夠獨立成章的經典好舞。
相對於定位在當代風格之上,布景、服飾等一切從簡的《安娜 ·卡列尼娜》,《天鵝湖》一開場就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同一個芭團的同一批舞者,穿戴上更加精美的服飾,顯然要好看得多,更讓觀眾覺得不虛此行。
扮演齊格弗裏德王子的葉甫根尼 ·伊萬琴科( Evgeny Ivanchenko)雖然隻是獨舞演員,但資曆頗深,已獲得“俄羅斯功勳藝術家”的稱號。他線條修長,貴氣十足,“二位轉”一撒腳就是六圈,讓觀眾禁不住拍手稱快。
這個版本最正宗的《天鵝湖》給我們清晰地提供了許多在其他版本中沒有,或者一帶而過的細節,讓劇情的推進更加順暢,比如在第一幕中,年邁的宮廷教師一手捧著書本,一手指著天空,給王子講述《天鵝湖》的故事,而身在成年禮上的王子,一心隻想跳舞取樂,並請教師看大家跳舞,由此給我們製造了“戲中戲”的情景;小醜給王子戴上潔白的野花環,既為這個宮廷舞會增添了濃濃的野趣,也讓被王子請來共舞的鄉村青年男女感到賓至如歸,由此塑造出一個頗為親民的王子形象;王後到場後,見到王子與村民同樂時,並未按照節目單的要求“大為不悅”,而隻是問他何故之有,並送給他一把頗具象征意義的弓弩——希望他能盡快地告別這個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而進入外出打獵的成年時代;當歡樂的人群離去後,王子一人外出打獵時,隻有小醜緊跟,宮廷教師則用啞劇手勢比劃說:這麼晚了,你不去睡覺,明天怎麼能好好讀書?
王後離去後,舞台上開始了這段一男兩女的《農民三人舞》:在第一輪的女變奏中,第一位女舞者閃電般完成的兩組雙擊“交織擊腿跳”和第二位女舞者飛也似的足尖平轉,以及後者穩穩當當的結尾,為全劇贏得了第一次掌聲;而男舞者發達的大腿肌肉與超好的爆發力,則使他在空轉720度後,接連完成了六組雙擊“上下擊腳跳”,並最終實現了落地無聲的“軟著陸”,為觀眾帶來了第二次高峰體驗充分顯示出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的技術實力:即使是獨舞或領舞演員,也能讓你拍手叫好!最後,小醜用一口氣完成的 33個“二位旁腿轉”,將全劇推向了最高潮,而全體民眾則以共同舉杯,祝賀王子成年,並與他同樂的大群舞來圓滿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