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程
關注
作者:高士明
在越來越寬闊的漩渦中
旋轉、旋轉,
獵鷹再聽不到獵手的召喚
萬物分離,中心再也不再支撐
隻有離亂在世間流散
——葉芝《第二次降臨》
我們在等待什麼?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布洛赫《希望的原則》
為什麼思考“進程”?因為——音樂史掩蓋了聲音的曆史;電影史掩蓋了影像的曆史;戲劇史掩蓋了身體的曆史;文學史掩蓋了寫作的曆史;建築史掩蓋了築與居的曆史
進程
2000年千禧之夜,整個世界都在喧囂與歡樂中沸騰,我獨自坐在書桌前,第一次真切地感知到世代遷化、時間流轉的宏大力量。麵對窗外襲來的陣陣寒冷與黑暗,我寫下這樣一段話:
淩晨一點/我摸索到/上帝的指紋/時間的形狀/那波浪如同/黑暗中湧動的群山/在大海疲倦的喘息裏/綿延、起伏/撞擊、破碎/日以繼夜。
許多年來,當時那種錐心刻骨的感覺時常湧上心頭,令我不能自已。那種莫名的感受並非“曆史”所能涵蓋,因為所謂“曆史”,早已在學科化、科層化的現代知識生產中淪為了專家們操持的知識、文本與工具,成了與生命經驗無關的東西。千禧之夜,我經受到的,是一種無名的“進程”。“世”為遷流,“界”為方位,那世紀之交的黯夜中湧動、彌散、演進著的莫名事物,無形無質,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那麼,這曆史的汪洋何以成為一種“進程”?這無名之“進程”究竟朝向何方?
基地
“西岸 2013”的策展意念始於對“進程”的探究。而此“進程”在西岸的顯現方式首先是一種更生。黃埔江畔的這片狹長的土地,因2010世博會而被再次“發現”。留在這片土地上的,是上海現代大工業的記憶之場。碼頭、火車站、機場,以及生產城市肌體之基本質料的水泥廠隨著上海世博會的舉辦,這些舊工業的遺跡被納入大規模的城市更新與營造計劃,成為一塊重獲新生、尚未定義的“土地”。
在世界範圍內,西岸作為現代工業的記憶之場也許並不獨特。半個世紀以來,大量工業廢墟正在不斷侵蝕著歐洲人當下的生活圖像,那些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現代工業場所,正在成為時間的廢墟和紀念碑。這一切,都奇妙地吻合了現代性的時間邏輯,這也正是本雅明在巴黎拱廊街的迅速衰老中所體味到的:現代意味著,新事物很快會成為陳舊的象征,進步趕走進步。現代性正不斷地被“現在”背叛,所謂現代,隻是永逝不返的時間之河上不斷擺渡的過客。正是因為這一點,本雅明才將偉大的 19世紀比作“神童們的養老院”。不斷發展的現代性,也是不斷創造過時和過期的現代性。於是,沒有哪個時代比現代更加迫切地需求記憶,於是,非常吊詭地,博物館、曆史寫作、檔案製度與懷舊意識成為現代性的重要表征。
如何跳脫出一種決定論的、目的論的以及進步論的曆史幻象,同時避免陷入徒勞的紀念與懷舊?如何從現代性的廢墟上重新勾畫出一種具有生產性的未來願景?我們需要再一次切近這個已為陳跡的記憶之場,去聆聽,去觀看,去體察。
2012年某個秋日的傍晚,我第一次麵對這個原為預均化庫的巨大穹窿,它如一座天外降臨的飛行器,又像洪荒巨獸的骨骸,蟄伏在黃浦江畔,擱淺在歲月的河床上。“埋沒英雄芳草地,耗磨歲序夕陽天”。步入穹窿的黑暗門洞,我又一次感受到那股曆史的洪流,莫名的進程。
那現場還在,場所的魂魄尚未離散。滄桑歲月中無數人思想、身軀的聚集與運動、期待與生活、血汗和勞作,依然在這個巨大的廢墟空間裏攪拌回旋。曆史的動力與幽蔽,時代潮流的順與逆,一個城市的生與死,無數人的幸與不幸,全都聚攏在這個巨大穹窿下凝結的工業動作之中,形成一種命運般的力量旋轉攪拌,不由分說,泥沙俱下。
從空間結構上,這個攪拌水泥的巨大車間酷似古羅馬的萬神殿,但是,這回環往複的曆史巨力,卻絕非來自亦非朝向那羅馬式的無盡透視的蒼穹。在歐式穹頂建築的符號學構造中,那透視錐的頂端,原本是上帝的凝視。神聖的目光從天空降臨,穿透一切,無所不至。神目之所及,威能之所在。人隻是被檢視者,是“看(守)”的對象。博爾赫斯失明後的寫作中,曾多次提及這無限透明的藍色蒼穹。“一扇天窗讓我們潛入那真正的深淵”,透過頂部的空洞所看到的是無限的深淵,那裏躲藏著一個無限透明(因而不為我們所見)的實在世界——“在那晶瑩清澈的世界中 /一切發生又不留痕跡”。
在“西岸 2013”的框架中,“進程”所欲破解的,首先就是穹頂結構所蘊含的神學維度。“進程”所裹挾的,無關形而上的意旨,純是眾人的命運、人世的曆史、人間的記憶。這命運的巨力,這曆史和記憶,在宏大空間中浮沉隱現——聆聽、觀看和體察,這三種行動分別引出主題展中的三條藝術線索從不同角度映射出進程的曆史與軌跡。
聆聽
一百年前,未來主義藝術家洛基 ·盧梭羅(Luigi Russolo)以其“噪音調音機”開啟了現代聲音藝術的曆史。從此,工業機械與大都市開始成為聲音演出的重要主題;從此,樂音對麵的噪音世界裏不斷噴湧出感性的激流與創造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