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輯(二)(2 / 3)

現在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問題:是誰處在等待的地位?是工具還是思想?這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在寫作中也許是一個不小的問題。有人以為工具的問題隻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小的問題,我不那樣看。特別在今天的作家那裏,總願意證明電腦打字機的諸多好處,證明它的有益無害。也許真的是這樣。不過另有一些人心裏裝著的卻是一個反證明,他們很想證明它對寫作是有害的,隻苦於無法像數學家物理學家一樣得出求證罷了。

在缺紙少筆的時代,在竹簡時代,人們為了記錄的方便,就盡可能把句子弄得精短,非常非常精短。讀中國古文的人都有個體會,那時的文字簡潔凝練到了極點,大多數的詞隻有一個字。現代漢語的詞則要由兩個字或更多的字組成。把一段古文翻譯成現代語文,一般要增加兩到三倍的長度。

中國古典文學的美,美到了無與倫比,難以取代。有人說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美也是不能取代的—那也許,那是因為它就這樣了,它已經無法變成另外一種模樣了。但是起碼現在的人普遍認為,中國文學的最高峰仍然在古代。為什麼?理由很多了,我看其中的一個理由大概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因為書寫工具的變化,是它的緣故。

西方的文學是不是與中國文學走了同樣的軌跡,我手裏沒有更多的資料,還說不準。

總之,從古到今可以這樣概括:工具變得越來越巧妙越來越靈便,文學作品的數量也隨之增多,品質也在改變,但卻不是越變越好了。其實文學寫作無非是這樣:用文字組成意趣,它一句話的巧妙,思想的深邃,著一字而牽連大局—這一切都得慢慢來才行,要一直想好了,再記下來。這個過程太快了不行。工具本身既然有速度的區別,那麼速度快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催促和破壞思想了。這是個簡單的原理。

顯而易見,現代寫作工具的速度在催逼藝術,催逼它走向自己的反麵,走向粗糙的藝術。實際上,許多古老的藝術門類就是這樣,它一旦離開了對原有的生產方式的維護,背棄了這種方式,也就開始踏上了死亡的道路。它會慢慢消失。文學似乎僅僅是一種寫在紙(竹簡、帛)上的、一種語言的藝術,這個事實是有目共睹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出驚呼,說文學閱讀正在被其他的方式所取代。他們這是在悲歎文學的命運,它極有可能迎來的最終的消亡。

如果這種恐懼有一定的真實依據的話,那麼我認為它其中的一個原因不是別的,正是因為今天的文學大多已不是寫在紙上的東西了。這一來它就與其他的視聽產品,與其他的娛樂方式沒有什麼根本的區別了。它們的品質大同小異。

現在的文字通過鍵盤,以數字方式輸入,閃現在熒屏上。閱讀和傳遞也是以數字方式實現的。我們都知道,現在還有個要命的網。當然,現在主要的文學作品最終也要印在紙上,但那隻是以數字方式輸出來的東西,是一種數字轉化而已。就在這種轉化當中,有一些最重要的特質被濾掉了。這種特質是什麼,我們暫時還不能準確地知道,但我們大致可以明白,那是詩性—文學中最為核心的東西。

數字的傳播和輸入方式影響了思維,改變了文學作品的質地和氣味,這已經不難察覺。作為時代性的轉變,漸漸蔚成風氣,終於使各種文學寫作發生了流變,甚至也波及到傳統的寫作:那些仍然使用紙和筆的人,也在自覺不自覺地跟進,無形中模糊了與數字輸入品的界限。

我們都知道,中國漢語使用一種象形文字,那麼寫字就等於是對物體形狀的一次次描摹。當然了,文字進入記錄功能愈久,這種描摹的意識就會大大減弱以至於沒有。但它的確是有這種功能的,它在人的意識中潛得再深,也還是有的。它也許藏到了人的意識的最深處,藏到了潛意識之中。所以說,從本質上來看,寫字是很詩意的一種事情。所以中國有書法藝術,而其他國家的拚音文字就難以做成這一藝術。

以數碼形式輸入的文字僅僅是一種代碼,它的過程取消了描摹的詩意。而人在紙上無數次的描摹所引起的生命衝動,它的快感,它不斷重複的聯想功能,也都一並取消了。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看待寫作工具的變化,就不僅僅是個速度催逼思想的問題了。

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描摹,文字的書寫,也是一種描摹。可見它們同質同源。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讀者首先看到的總是“文字”,而不是“代碼”。這裏所說的“文字”不是一般的文字,而是具有強烈“文字感”的文字。而現在的許多作品正好相反,我們在閱讀中首先感到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些符號在眼前匆忙掠過,它們隻是充任了符號的功能,相當急促地、直接地表達了一種意思或故事。沒有了文字感,當然也就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語言。而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沒有了語言,也就沒有了文學。所以,人們痛感文學在消亡,這原來是有道理的。

現代傳媒中出現的文字、它所運用的語言,一般來說隻具有符號和代碼意義。作為一種代碼,它需要簡便快捷,因而突出的也隻能是文字的符號功能。

最終,如果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沒有了文字和語言的深刻感受,沒有了關於它的快感,文字和語言就真的隻能成為一種代碼和符號,它在使用中也就與一般的現代傳媒沒有了根本的區別。既然沒有區別了,文學又如何能夠存在、如何具有存在的必要呢?既然從文學作品中讀到的東西,所要取得的一切信息,如閱讀的快感,種種的期待,幾乎從其他的藝術門類、從其他的傳播媒介中也能夠獲得,甚至更為強烈和方便—讀者為什麼還需要文學作品呢?

由此可見,文學賴以生存的基礎就這樣給抽掉了,如此下去的消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在當代,恰恰是文學寫作者自己,而絕非其他任何人,造成了文學的危機。有人說現代傳播手段的發展促成了文學的萎縮,擠掉了它應有的空間—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是一種誇大其辭。因為藝術本來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與空間,文學,詩意,它的創作與接受本是一種生命現象,源於生命的本質需求,說白了就是:隻要有人就會有文學。如果有人想在這個越來越缺少詩意的世界上徹底消滅詩,那麼至少也得先在這個世界上消滅人類自己。

可見隻要人類存在一天,詩也就會存在一天,這是毋須懷疑的。這不是關於詩的什麼大話,而不過是一些實在話罷了。

文學既要存在,就要獨立,獨立於其他的傳播方式和表達方式。而現在許多人做的正好相反:不是強化這種區別,而是淡化這種區別。具體到文字,就是漠視和削弱文字感—不是在寫作中走進語言的藝術,而是逐步取消語言的藝術。從文學寫作發生發展的曆史,從它的現狀來看,可以說從來沒有過的大浮躁彌漫過來了,寫作活動變得急切而匆忙。它像數字時代一樣追求速度,當然不會有好結果。

其實文學應該做的恰恰是要慢下來,越來越慢。這就是文學與時代的對應。筆和紙當然是這個時代的寶貴之物,它們比起冷漠的熒屏來,當是很溫情的東西。寫作與紙筆為友,互為襄助,這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依我看,紙與筆較有可能讓現代寫作者耐住心性,並且在其中再次找到文字的那種非同一般的特異感受。

感性一點講,真正的文學語言不是呈現顆粒狀的,而是一股濃濃的熱流,是非常粘稠的。文字首先要不是冰冷的顆粒,詞也不要是。它們本身是有生命的,有毛茸茸的感性,有令人難以忽略的個性。隻有這樣的文字流,才談得上是語言,才談得上語言的魅力,也才談得上文學。

作家脫離了紙與筆的溫情,總是令人惋惜的。脫離了,就不能談文學了,這樣說有點聳人聽聞;可是我們知道,文學這個古老的東西,最初是一個人在寂寞空間裏展開的手工,這恐怕是不能否認的。

說到文學的現代性,會產生出許多偉言要義。不過再大的要義,也要首先考慮文學的生存。現代化的、數碼時代的文學,要生存就要回到自己的本質。於是,對於其他藝術門類,對於一般的傳播和表達方式,文學當然不是去靠近,而是要疏離。文學與它們的區別越大越好。

紙和筆比起數碼輸入器具,更像是文學的綠色生產方式。古老的藝術魅力無窮,比如文學。其實這不是因為別的,而僅僅因為人是魅力無窮的。

2001年12月12日

責任,理性和浪漫

——第一屆世界公民大會有感

經過了十五年的辛苦準備,第一屆世界公民大會終於於2001年12月2日在法國北部的工業城市裏爾開幕了。這次大會的組織者來自許多國家,從發達國家到貧困的第三世界,都有人參與,並且在十二年漫長的準備時間裏始終如一地勤奮工作。這個過程中,歐洲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本次大會的主要發起者和組織者,是東道主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