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用具
鞋拔子
鞋拔子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用具,現在又漸漸多起來了。這之前大約有十幾年的時間裏沒有見過它,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好像都不再使用它了。鞋子還在穿,但是沒有鞋拔子也並不覺得少了什麼。而在小時候的記憶中,鞋拔子都放在一個顯著的地方,以便用時能馬上摸到。它大多是鋁做的,最好的還用黃銅做成,總是磨得閃閃發亮。記得很早以前,鞋口的後緣總是收得很緊,這樣在穿鞋時就要費力一些,甚至是非用鞋拔子而不能為。我至今還記得這樣的場景:急著要穿鞋子而又找不到鞋拔子,那真是又煩惱又尷尬。這在今天看來好像是不可理解的,不理解為什麼穿鞋子要那麼難。可是這種情況在今天的鞋店裏又出現了,顧客試鞋子時常有小姐從旁遞上那個久違的用具。在過去,新鞋子,特別是手工鞋子,剛穿的那段日子裏非要使用鞋拔子不可。
關於鞋拔子的消失,以前我曾經以為是生活進步的標誌。好像鞋子越講究,那種用具也就越是可以免除似的。另外的原因可能還有,格外奔波的生活需要鞋子的後口收得更緊,因為隻有這樣才不容易在匆忙的追趕中掉鞋子。如果人處於更清閑的日子裏,就可以穿拖鞋了。可見鞋口收得緊不緊,的確與生活情狀有關。但是這種理解又很快被推翻了,因為我們發現今天的繁華商業區的高級鞋店裏又有了鞋拔子。許多名牌鞋子的包裝盒中直接就配有一副鞋拔子,當然是非常廉價的塑料製品。賣這些鞋子的人,並不都是生活匆促的人。
其實不僅是鞋拔子,還有許多用具的消失,往往不是生活水準提高的標誌,而是生活變得粗糙的結果。隻要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過去有一些非常講究非常細膩的東西,現在已經再也找不到了。那是一些至今仍然實用之物,但是沒有了,並且連製作工藝也一塊兒流失了。與此道理相近的還有其他許多,不僅是用具,還有思想和精神,我們總是因為匆忙和遺忘,因為不懂得保留既有的珍貴,而荒廢和遺棄了許多。這就使我們人類的生活更添了很多困難,有時是—苦難。
火鐮
火鐮是火柴發明前後的取火用具,是當時最普遍最流行的東西,差不多等於現在的打火機。過去誰家沒有幾把火鐮是不可思議的。它是由好鋼製成,長不過三寸,厚僅五六毫米。用它擊打一種純白或白中透紅的石頭,迸發出火花,再點燃火絨草。這裏的火絨草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山野裏生長的一種白絨草,曬幹後沾上火星就著,所以稱為火絨草。如果沒有火絨草,還可以將高粱秸稈的內瓤燒成嫩灰代替。總之,要用易燃之物充做星火的媒介,一場燃燒才可以發生。
過去的抽煙人必有幾樣用具隨身攜帶:火鐮、石頭囊、煙鬥、煙口袋、火絨盒、煙釺子,這些缺一不可。我小時候愛與抽煙的男人在一起,就為了看他們怎樣哢哢幾下打出火花,看神奇無比的火星落在草絨上立刻冒出白煙,看煙鬥上紅色的火頭瞬間形成,看他們香甜地吸上第一口煙。由於用火鐮打火是他們每天進行無數次的工作,所以那真是熟得不能再熟,一般情況下隻是“哢嚓”一下,頂多兩下,煙就會冒出來。我那時學習這種取火之方,不知試了多少次,一次也沒有成功。可見僅取火一項,也足可見過去生活之不易、之有趣。
火鐮與火柴不同的是,隻要火絨護好,就絕不怕雨。因為生火的兩大關鍵物器是鐵與石。不知是傳統習慣還是其他原因,在火柴發明後的幾十年時間裏,竟有許多人仍然不願意舍棄火鐮。記得在春天的豔陽下,我蜷伏在白沙上看著他們哢嚓哢嚓擊打火鐮時,心裏常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激動。有的男人的確很固執,他們就靠了這種固執,會把一些不乏美好的事物一路送上很遠。我愛他們。
電腦
我們這一代人遇上了一種極不平常的東西,叫做“電腦”。機器自己有了頭腦,這是最值得重視的事情。我從很小就遭遇了機器,那是嘭嘭響的鍋駝機,還有柴油抽水機等。它們不響的時候常用一領席子蓋上,我們就躡手躡腳上前掀了席子看。但我們驚訝中並不害怕,因為我們知道它沒有腦子沒有心眼,是不會思索的;它需要我們人來好好指導調弄才能工作,盡管它們力大無窮。今天的電腦稍有不同,它一經戳弄就舉一反三,據說它們自己還會作出一些令人大為恐慌的事情。
於是有許多智慧人士開始為世界的未來而憂慮。電腦的運算能力是人教給的,但由於是多人多次的教給,它的運算能力就幾乎不可限量了。它的一個不太可怕的方麵,就是它的不會想象。智慧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想象,是思想裏麵蘊含的詩性,這是電腦所沒有的,所以電腦還不是那麼可怕。從電腦推及人類,我們於是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有的人運算能力極強,但就是夠不上第一量級的聰明,原來是因為他們的想象力不夠,因為詩性不足。電腦總而言之在算一筆死賬,刻板如一,強大然而僵直,將來會是一個冷麵殺手。
家裏有了電腦,可以上網,寫字,畫畫,還可以用來進行一些簡單的管理工作。公家有了電腦用處就更大了,它們的思路一經設計,就可以為公家做一些意想不到的大事。從某些方麵來看,電腦使公家變得更強大了,而不是我們個人。電腦為個人帶來的方便,遠沒有它帶來的麻煩大。這個傾向,這個事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加明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都要追求自己的完美,總要有許多的想象。所以電腦基本上幫不了個人的大忙。而公家不需要多少想象,公家所要做的事情大多經過了折中,從思想到舉措都取一個平均數值。這些事情機械而繁多,所以電腦在公家手裏就有莫大的用處。
手機
每一代人都會享受自己時代的科技成果,接受科學技術的恩惠。雖然個人的事業成就與時代的科技水準不一定成正比,但總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般而言,社會科學領域的人物對於時代科技的敏感度往往有別於其他專業人士。他們需要人文關懷,需要多維視角。因為周密的思想要來自一次又一次的綜合,在這個過程裏麵,必然包括了對科學的曆史和現實的縱橫考察,包括了對於科技與曆史進步、科技與社會道德等諸多方麵的複雜思索。這種種思索要求思想者本身與科技、特別是技術保持一種稍稍疏離的關係。他們對於科學和理性極為重視,然而同時又十分警惕蔓延在社會上的技術主義。技術主義是將技術淩駕於科學和理性之上的、並在一定程度上取消和替代了社會倫理的極為有害的東西。
九十年代末開始廣泛使用的便攜電話,是引人注目的一種現代應用技術。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一時還難以概括。報刊上關於這一現象的動人而平庸的描述是:“手機進入尋常百姓家。”使用手機的普遍化,是一個時期生活和生產工具進步的標誌和象征。不過就像當年人們對於無線電技術、對於收音機的驚歎一樣,也將很快成為過去。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主要取決於它能夠有效積累的自然屬性。人類對於科學的經驗和經曆是難以忘卻的,所以可以做到代代接力,比如電子傳播技術的從有線到無線—有線傳播從普通電話發展到了今天的電腦網絡;而無線傳播則發展成了衛星電話,這就有了我們現在談論的手機。比起社會道德倫理範疇的東西,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較少曲折的,總是能夠做到有效的積累,呈現出一種線形進步。
我們今天手持一部手機,有時等於是抓住了一個欣慰。享受著,思索著,心裏充滿了新的憧憬,以及無以名狀的忐忑不安。
2002年10月5日
北國的安逸
法國翻譯家、漢學家Chantal Chen-Andro女士在她的一本書裏為我出了個題目:什麼東西—它可以是一個詞、一種事物、一種現象—會馬上令人聯想到中國和中國人?這個題目出了足有半年多,我卻一直沒能寫出來。原因是我想不出這種能夠直接引起聯想的東西(事物)到底是什麼,甚至還陷入了困惑。她作為一個漢學專家,在表述上絕對沒有問題,我也相信自己當時即理解了她的意思。問題是我遲遲沒有在文章中作出這個回答,一直心懷不安和歉意。
現在,置身於黃河北岸的陣陣秋涼中,我自然而然地渴望起一種特別的溫暖,並且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怎樣度過即將來臨的冬天。而且我還想起了過去幾年中的這個時節,即秋末初冬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在歐洲出差時,在濕冷的寒風中怎樣瑟瑟發抖,想起那時的窘迫和對燦爛陽光的期待。我曾經想到了中國北方熱乎乎的大炕。當時如果有那樣一個去處,我會毫不猶豫地直奔而去的。真的,在中國膠東冰冷的冬季,那時我們每次從街上返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偎上炕頭:寒意頓消,滿身愜意。可惜的是,如今不僅在國外,即便是在生活了幾十年的這座北方都市濟南,大概尋遍滿城也找不到一座火熱的大炕。
然而告別了它,對有些人而言就是告別了一種生活,一種傳統,一種獨特的享受。這種享受實際上僅僅是屬於中國,屬於北方。它在一個遊子的心中則更多地代表了中國式的煦熱,集中了故鄉和熱土的一種想念和溫情。
在這個秋天裏,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個事物(東西),它就是中國北方溫熱的大炕。
是的,一想到炕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意蘊,特別是它在冬天所給予的那種安逸,也就想到了我們中國人才擁有的那種生活。想想所到過的國家,好像接近於這種大炕、這種居家習慣的,在東亞一帶還有日本的榻榻米、韓國的暖床之類。不過它們與中國的大炕仍然還是不同的,它們看上去更多是相當於中國北方的“地鋪”。標準的炕一般比雙人床還要大得多,由土坯或石料做成。最典型的炕是用一種叫做“大墼”的片狀土坯壘起的。大墼由黏土摻和了麥草拓成,堅韌,保溫性能好。北方的中國,特別是東部沿海和遼闊的關東,幾乎家家離不了大炕。在那裏,一說到炕就想到了家,特別是想到了“我們的家”。在可怕的冬季,即便溫度降到了零下四十度,隻要有一個燒得熱乎乎的大炕,那麼這一家人就可以安然過冬了,這個家也就是可愛的。大炕的確讓人充滿了留戀。漫天大雪與嚕嚕響的火爐總是成雙成對的;而火爐的煙道隻能穿過大炕。這是一種極巧妙的設計,一種節省能源的良方。
大炕與床的區別在北方人那兒是非常清楚的。說到中年以上的北方人,他們十有八九會感念炕的好處。而對於床,對許多人來說那不過是不得已而用之罷了。炕寬大、穩固、隨意、耐用。炕十分沉著。床比起炕來要顯得單薄和輕浮,也不夠堅固。一些有腰腿病的人,一些上年紀的人,一離了炕就會難受。還有些人隻有在炕上才能睡得安穩,一到了床上就要失眠。我曾在膠東海邊農村看到一些有趣的場景:冬天裏,暖煦煦的大炕上放了小孩子,放了怕凍的紅薯和南瓜,還有一隻貓依偎著老人。入夜後一家人常常圍在炕上剝花生剝玉米,男人時不時伸手到煙笸籮裏抓煙;來了串門的也馬上爬到炕頭,一起做活,說說笑笑,傳遞見聞。這就是一幅北方農村的“過冬圖”。我相信這樣的情景許多人都不會陌生。
到了冬天,隻要進了一戶人家,好客的主人就會說:“上炕暖和吧。”不僅這樣,他們掛在嘴邊上的還有:“上炕吃飯”、“上炕說話”、“上炕歇著”、“上炕抽煙”、“上炕看書”、“上炕喝茶”、“上炕打牌”等等。這讓人常常覺得炕才是一切,炕是一個家庭的中心。的確,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說,一個家庭是以炕為中心組織起來的。人的生老病死都在炕上,從出生到終了,都是在炕上。炕與人的親密關係真是怎麼說都不過分。
記得從北部廣大地區進城的人,由他們親手設計的公寓樓曾特意在主臥室留下了修築大炕的地方,惹得城裏老戶哈哈大笑。笑過了,設計者照舊築起大炕,並通上火旺的爐子。
炕不是床,所以不能說“一張炕”。它要說成“鋪”;更多的時候還要按“座”來算,平常都說“一座炕”,聽口氣就像說一座山一樣。山是不能移動的,因而它一直裝在遊子的心裏,化為永恒的參照和長久的思念。
2002年10月18日
築萬鬆浦記
我一直想找一個很好的地方,在那裏做一點極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事情還不知道,但我想它要能足以引起自己的長久興趣。當然,它對許多人來說都應該是極有意義的。它的整個過程還應該是樸素的、積極的。它要具有相當長的生命力,並且在未來讓人高興。它還需要由許多人以各種方式去參與,而不是被許多的人去索取一空。它從一開始就將拒絕那些隻想到索取的人。
小島對麵
在龍口市的北部,渤海灣裏有兩個小島,桑島和依島。桑島上有八百多戶,有鬆樹和槐樹林,有燈塔和礁石。這是個很美的島,關於它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傳說與它的命名有關,說的是秦代的智慧人物徐巿(福)被秦始皇遣去東瀛尋找長生不老藥,行前曾在島上種植桑樹,養蠶織造。徐福後來帶走了很多人,包括史書上記載的三千童男童女、五穀百工,當然也少不了各類智慧人物。他這一去發現了日本列島,高高興興過起了獨立王國的日子,再也不回來了。這就是所謂的“止王不歸”:整個的事件記錄在中國的信史《史記》中,可見已不是傳說了。
桑島之名的由來倒是個傳說。不過如今島上已沒有大片桑樹,也沒有紡織業,隻有其他林木,有發達的漁業。從南岸去島上有十幾分鍾的水路,這是指現代客輪的速度。我在中學時坐了木製機動船去過一次海島,大約花了二十分鍾。那一次我在島上呆了一個多星期,住在同學家裏,盡享島上新奇。進島前站在南岸看一片海霧中的蔥綠,如同仙境;進了島,則不停地往南邊的大陸遙望了,望到的是一片無邊的林木,林木前鑲了一道金邊,那就是海灘了。
當年桑島上的房子都是一種黑色島石壘起的,屋頂覆以海草。島的四周永遠有鷗鳥環繞,正像島的四周永遠有撲撲的水浪和細細的沙岸一樣。它的西北方,僅僅二三華裏遠的地方就是那個依島了。如果把我們腳踏的這個島比做地球,那麼依島就是月亮,不過它不會繞桑島運行罷了。我們當年極想去依島上看看,可是沒有船。因為小小的依島上麵沒有人煙,而且與桑島之間隔開了一道湍急的暗流,據說除非有第一流的駕船技術才能渡過。漁民介紹說,依島上過去隻有一幢小小的茅屋,那是為躲避風浪的漁人準備的。一旦來了大風不能及時趕回,捕魚的人可以就近靠岸,並在小屋中歇息下來,裏麵總是有常備的水米。如今島上空空蕩蕩,一派灌木白沙,風景秀麗。一大群野貓成了這裏的實際主人,據見過的人說它們靠吃水浪漲上來的小魚小蝦之類,個個長得幹淨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