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奠定企業常青的基石(1 / 3)

創新——企業生命力常青的永恒法則

1928年,保羅和約瑟夫從芝加哥一家倒閉的蓄電池公司購買了整流器業務,創立了摩托羅拉公司的前身——高爾文製造公司。回首摩托羅拉的發展曆程,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從生產出第一台汽車收音機,到進入家庭收音機領域,再到尋呼機的麵世,一直到今天成為世界無線通信業的巨頭,摩托羅拉已經走過了近80個春秋,而且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它的秘密何在呢?

秘密就在於摩托羅拉的“三新\"法寶:不斷地創造新產品,開辟新領域,占領新市場。是創新造就了摩托羅拉的今天,它也向世人證明了一點:企業隻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1966年,弗農提出了著名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技術的創新和擴散,製成品和生物一樣,也具有一個生命周期。產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即: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銷售下降期,衰亡期。

根據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每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時間就必然會演化成另外一種新的形式。如VCD代替錄像機,手機代替BP機,這些都是由於技術變革而引起的,這也同時導致了原來從事錄像機、BP機生產的企業轉產或同時發展其他產業,進入新的成長領域。

同樣,在生物法則下,企業也有作為生命有機體的諸多生命現象,如企業追求成長,企業遵從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企業有自覺能力並對環境做出反應等。在生物法則下,任何企業都不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生命體,而且企業也具有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

美國人伊查克·愛迪斯在他寫的一本名為《企業生命周期》的書中,把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10個階段,即: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壯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愛迪斯準確生動地概括了企業生命不同階段的特征,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我們指明了企業生命周期的基本規律,提示了企業生存過程中基本發展與製約的關係。

根據愛迪斯的理論,壯年期是企業生命周期曲線中最為理想的點,在這一點上,企業的自控力和靈活性達到了平衡。壯年期的企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以及如伺才能達到目的。壯年期並非生命周期的頂點,企業應該通過自己正確的決策和不斷的創新變革,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因為一旦失去創新的勁頭,就會喪失活力,停止增長,走向官僚化和衰退。所以我們說:創新是企業生命力常青的永恒法則。

企業隻有在變革、創新中才能成長,也隻有創新才能保證企業不斷強大,這與生物界中龍蝦與寄居蟹的情況有點相似。

有一天,龍蝦與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見龍蝦正把自己的硬殼脫掉,隻露出嬌嫩的身軀。寄居蟹非常緊張地說:“龍蝦,你怎可以把唯一保護自己身軀的硬殼也放棄呢?難道你不怕有大魚一口把你吃掉嗎?以你現在的情況來看,連急流也會把你衝到岩石上去,到時候你不死才怪呢!”

龍蝦氣定神閑地回答:“謝謝你的關心,但是你不了解,我們龍蝦每次成長,都必須先脫掉舊殼,才能生長出更堅固的外殼。現在麵對危險,是為了將來發展得更好做準備。”

寄居蟹整天隻找可以避居的地方,隻活在別人的庇護之下,而沒有想過如何令自己成長得更強壯,所以也就不會有什麼發展。企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企業總是依靠自己某一時期的成功產品來賺取利潤,而不去開發新的項目,抱殘守缺,就會像寄居蟹一樣,永遠活在自己過去輝煌的庇護之下,而不會有太大的發展。

龍蝦的脫殼期,是龍蝦實現外殼變革的一個時期,隻有不斷地脫殼,龍蝦才能保證自己不斷地強大。一個企業,也同樣有自己的脫殼期,就是一個企業的戰略轉折點,一個企業的走向轉為下降或上升,出現較大變化的這個轉折點非常重要。從生命周期曲線上我們看到這樣的點非常多,特別是在兩個階段交替的時刻。每個階段臨界狀態的轉化叫戰略轉折,戰略轉折點也叫危機點,它包括危險和機會。如果能戰勝這一點,突破這個極限,企業就能繼續發展,否則就會走下坡路。

企業成長中的變革與創新正如生物成長過程中的蛻變一樣,是不可避免的進化過程。

在變化中不進行變革,就有可能從這個星球上消失,就像下麵這個小故事中的恐龍—樣。

在古老的地球上,生活著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有恐龍,也有蜥蜴。一天,蜥蜴對恐龍說:天上有顆星星越來越近,很可能要撞到我們。恐龍卻不以為然,對蜥蜴說:該來的終究會來,難道你認為憑咱們的力量可以把這顆星星推開嗎?

災難終於發生了。一天,那顆越來越近的行星瞬間隕落到地球上,引起了強烈的地震和火山噴發,恐龍們四處奔逃,但很快在災難中死去。而那些蜥蜴,則鑽進了自己早已挖掘好的洞穴裏,躲過了災難。

顯然,蜥蜴是比較聰明的,它知道雖然自己沒有力量阻止災難的發生,但可以通過變通的策略來應對災難。

企業也和生物一樣,在麵對重大的動蕩或變革時,無非持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恐龍型的,一種是蜥蜴型的,但能夠站在勝利彼岸的總是善於創新與變革的蜥蜴型。

創新是企業生命的本質,是企業不斷成長的保證。在技術更新不斷加快的今天,隻有創新的企業才能不斷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享受到成長的快樂。於是,就出現了創新的企業蒸蒸日上,守舊的企業逐漸衰亡的局麵。英特爾公司總裁葛洛夫先生有一句話:“當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就會麵臨一個戰略轉折點。”就是說當一個企業的人力資金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不能沿襲過去的老路子,就必須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製度,並積極對產品、服務、製度等進行創新;否則經營者就難以駕馭和掌控企業,更不用說永續經營了。

閱讀思考題

1.談談你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認識。

2.你所在的企業處於生命周期哪一部分?產品處於生命周期的哪一部分?為什麼?

創新——締造微軟神話的秘訣

計算機領域有一個人所共知的“摩爾定律”,它是由著名的芯片製造廠商——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經過長期觀察後,於1965年4月19日提出的。

“摩爾定律”的內容是:

1.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倍,而價格下降一半。

3.用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陛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

“摩爾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一直非常地準確,它印證了英特爾公司高速成長的輝煌曆程,也成為許多相關產業對於產品性能預測的基礎。

令人深思的是,比爾·蓋茨也有一句名言與“18個月”有關係。即使是在微軟最鼎盛的時期,比爾·蓋茨還是一再強調:“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想要繼續滋潤地生活下去,就必須學會創新。事實上,比爾·蓋茨一刻也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他把創新當做企業的原動力,並把創新這個本來抽象的概念內化成可行性措施。他讓創新成為公司的核心文化,讓每一個人走入自己可以創新的領域之內,發揮自己最大的才幹。

在比爾·蓋茨的眼中,每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對於微軟來說都是福音。因為利用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微軟可以通過研發新軟件的方式快速進入這些新的領域。比爾·蓋茨說:微軟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速,走到別人的前麵去。

2004年5月底,當病毒和信息安全問題一再困擾電腦用戶時,微軟宣布開始出售一種可由電腦製造商預裝在服務器內的網絡安全軟件,從而正式拉開了微軟進入網絡安全軟件市場的帷幕。出於對科技進步的關注,微軟從來都不缺乏市場敏感性。微軟從2002年初開始不斷提升操作係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並在2003年收購了一家羅馬尼亞軟件公司的反病毒技術,從此走上了開發殺毒軟件的道路。

比爾·蓋茨知道,殺毒並不是微軟的強項。比爾·蓋茨更清楚地知道,技術是主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永遠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追逐潮流的結果就是促使企業不斷設計、生產出市場需求的各種新產品。一個企業能否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成為決定該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的新經濟時代,企業產品麵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不及時更新產品,就可能導致企業的滅亡。

《摩爾定律》一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理念:“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將永遠休息。”比爾·蓋茨也時時把他那句“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的名言掛在嘴邊。微軟的危機感使得它找到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續創新。對處在科技革命時代的企業來說,對科技潮流的把握是它們製勝的前提,持續創新是它們必須擁有的能力,也是最實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會幫助它們打破持續發展的瓶頸。

在微軟應對市場變化的各種舉動中,一種聲音可能更能通俗地表達出比爾·蓋茨心中的想法。這句話也是比爾·蓋茨非常喜歡的微軟公司文化中的一條內容:每天早晨醒來,想想王安電腦,想想數字設備公司,想想康柏,它們都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大公司,而如今它們已煙消雲散了。一旦被收購,你就知道它們的路已經走完了。有了這些教訓,我們就常常告誡自己——我們必須要創新,必須要突破自我。我們必須開發出那種你認為值得花錢購買的Windows或Office。

20世紀90年代初,微軟公司憑借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Office套裝軟件擊敗了Lotus和Word Perfect.今天它又利用SQL數據庫軟件向甲骨文公司和IBM公司發起進攻,它希望用Windows操作係統取代太陽公司基於UNIX的企業和網絡服務器產品,以及利用一再改進的MSN在線服務超越雅虎(Yahoo)和美國在線(AOL),這些都是很有說服力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