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奠定企業常青的基石(3 / 3)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有句話“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西方也有類似的觀點:“The most valuable things can not be seen(創新是無止境的).”雖然現在海爾產品已經在全球160多個國家銷售,美國《財富》、英國《金融時報》等輿論媒體常把Haier與微軟、IBM、SONY相提並論。但我們清楚地看到,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品牌影響上,我們都還有很大差距,創新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新經濟下沒有舊經濟,隻有守舊者。麵對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明天,我們隻有不斷創新,挑戰滿足感,才能超越自我。我們因創新精神贏得世界的矚目,我們仍須用不斷的創新來贏得新世紀的輝煌。

企業如同斜坡上的球體,基礎管理隻能保證企業不向下滑落;要向上發展,就要靠拉力——創新。如果這個拉力不足,便不足以引領企業向前發展;如果這個拉力的方向出現偏差,也不能給企業帶來有效的收益。所以,隻有企業上下所有員工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即企業發展的方向出謀劃策、開拓創新,我們的企業才能做大做強。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自造”

一位朋友到歐洲某國出差,想為家人帶回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紀念品,經過細心挑選,滿心歡喜地將禮物帶回家,卻意外地發現商品的標簽上寫著“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一時使他哭笑不得。

日後每每談及此事,這位朋友臉上又不乏欣喜之色。他在歐洲許多國家都能看到“中國製造”的商品遍布市場的每一個角落,從簡單的日用品到家用電器,再到尖端科技產品,無所不包。這位朋友走在歐洲的大街上,一股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像這位朋友一樣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每一塊土地而驕傲,但不知諸位看了以下幾組數據後是否會依舊驕傲?

一隻中國生產的鼠標,在美國市場的價格是24美元,其中品牌商能賺10美元,渠道商能賺8美元,而我國的製造廠商隻能賺取0.3美元的利潤。

我們生產出口一台DVD售價32美元,要交給外國人的專利費是18美元,而製造成本為13美元,中國企業隻能賺取1美元的血汗錢。

全球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每一個品牌的價值都超過10億美元,而這100個品牌中卻沒有我們企業的身影。

一位浙商說:“出口一件小家電賺不到10美元,而國外企業光專利使用費一年就能坐收幾百萬美元。”

從上麵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無法樹立自主品牌,這迫使我們的產品總是處於國際市場價值鏈的低端。即使製造能力不斷增強,我們還是無法取得高額利潤。

沒有自主創新,我們的企業隻能充當別人的“產品組裝車間”。許多產品的核心技術部件,我們能夠製造得出,卻創造不出,隻能將一筆筆高額的專利費拱手送出,自己隻獲得少量的利潤提成。這種形勢必然影響中國企業的發展,甚至進一步影響到中國的壯大。

因此,中國若想成為世界的強者,就需要創造出非凡的財富,這就需要具有非凡含金量的自主創新。

中國現在很多企業開始探索自主創新的道路,青島海信集團就是這方麵的翹楚。

2005年7月2日,當裝有“信芯”的彩電在青島海信集團破殼而出時,中國彩電產業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這個引人注目的成就的背後蘊涵著海信人1 600個日日夜夜的辛苦探索,以及3 000萬元的資金投入。

海信為什麼要花如此大的力氣來打造這顆“中國芯”呢?

在2005年之前,海信彩電的年產能已達800萬台。每年製訂生產計劃時,原材料“集成電路”的采購量都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這筆支出全部是給國外企業的,因為沒有別的辦法,海信自己沒有芯片,中國企業都沒有芯片。

而根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04年年底,我國境內共有彩電企業68家,實際年產量達7 328.8萬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生產國了。然而,這7 000多萬台電視機中所使用的核心視頻處理芯片均為進口。

據商務部統計,僅2004年上半年我國芯片進口價值就高達262億美元。2003年,我國芯片進口累計416.7億美元,貿易逆差340億美元,超過當年全國進出口25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值。

近兩年來,芯片貿易逆差年均增幅達60%,芯片已超過飛機,成為美國對華第一大出口商品。

因此無論是從自身考慮,還是從中國市場考慮,一顆小小的芯片不僅僅是不再受製於人,更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為了拓展海信的發展之路,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意識到必須打造一顆屬於中國人的彩電之“心”。

為此,海信在2000年設立了“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曆經4年自主研發,終於在2005年2月製造出了可以完全替代國際同類產品的芯片,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

裝備了“信芯”的數萬台海信電視已經上市。海信計劃將在更大規模的海信電視上以自有芯片替代外國芯片。

海信用自主創新為自己發掘了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並已經開始迅速獲取利潤。

“中國製造”有光鮮照人的一麵,但更多的是它的痛楚。在不計其數的“中國製造”背後,又有多少核心技術能夠達到“中國自造”?“製造”與“自造”僅一字之差,但它蘊涵的深刻意義不僅是我們不容忽視的,而且是我們應該非常重視的。“中國自造”的能力反映了我們的創新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發展活力,更反映了國家的經濟實力。隻有當“CREATE IN CHINA”(中國自造)的標牌遍布全球之時,才真正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時候。

柔性生存,未來企業的第一生存理念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說的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隨便往來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沒有形體的東西,能夠進入沒有縫隙的東西。其實,不用語言表述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有東西能比得上。

老子所講的便是“柔”的優勢,這一原理在當代企業的經營中同樣適用。隨著市場變化趨勢的加劇和不確定性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增強企業柔性、敏捷性以應對日益動蕩、不確定的環境。戰略管理學家Ansoff在評價企業“柔性”時指出:企業要適應環境,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能夠對所處環境以及未來變化趨勢有所認識,特別是對環境中不確定事件的分析和應付能力尤為重要。

對於“創新即生命”的知識型企業來說,“柔陛生存”將是適應這一特征的未來企業生存發展模式。柔性是指對變化的反應能力,變化包括產品設計特性的改變、客戶需求量的增減以及企業提供的產品組合的改變等。

柔性生存的內涵即指企業麵對市場變化時進行的變革。市場形勢瞬息萬變,每天都在演繹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劇目。在這裏,“優”與“劣”的衡量標準不僅僅局限在產品、服務的好與壞,能否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成為又一製約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IT業界流傳著韓國三星集團總裁李健熙的一句名言:“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這句話,也正是當年李健熙下定決心帶領三星集團勵精圖治、發奮改革的真實寫照。

1987年,李健熙從父親李秉喆手中接過三星集團,1993年開始重塑三星,並且提出了“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的口號。

當時,李健熙決心給“沉睡中的三星一劑猛藥,一個改革的信號彈”。於是,變革就從改變上下班工作時間開始,將原來的“朝九晚五”變成“朝七晚四”,20萬員工都將提前兩小時上班。進行這種大規模的變革會遇到很多方麵的阻力,但是李健熙相信,如果下不了這個決心,振興三星的日子就會遙不可及。

三星人從此意識到“改革開始了”,很多人從以前閑散的心態中恢複過來,開始利用早下班的時間學習外語、培訓進修,這些努力為日後三星集團擴展海外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韓國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強烈影響,很多韓國大企業紛紛破產倒閉,舉國上下損失慘重,三星集團也難免受到影響。危機重重之下,李健熙決心再次重整三星,他對員工說:“為了公司,生命、財產,甚至名譽都可以拋棄。”

李健熙擁有如此強烈的危機感與決心,在他的帶領下,三星集團製定了明確的戰略方向,堅定不移地執行戰略,變革在不斷推進,影響深遠。

到2002年年底,三星集團已經躋身全球IT行業前20名,連一向驕傲的索尼都為之汗顏。

在市場變化快、不確定因素較多的情況下,企業應變能力和快速反應的靈活性成為競爭關鍵,“快魚吃慢魚”代替“大魚吃小魚”成為競爭法則。如果別人變化快,你變化慢,你就會落後;如果別人在變化,而你仍滿足於過去的成績不知改進,你就會被淘汰。

這就是市場的無情,它不允許任何人停止前進的步伐,否則就會被市場拋棄。

“除了妻兒,一切都要變”是一種變化的決心,是一種應對市場變化的信念和心態,也是柔性生存戰略的最佳體現。失去了“變化”的心態,無論曾經多麼輝煌,也無法抵擋競爭的浪潮,終將被湮滅。

新經濟競爭規則之一就是“速度勝於規模”。因此,隨時準備變化的柔性價值觀能使企業處變不驚。此外,不僅要應變化而變,更要努力先變化而變——即爭取做行業中的規則製定者。

市場的競爭是剛性的,而企業的發展理念應該是柔性的。在競爭中變化,在變化中取勝,達到以柔克剛的目的,是當代企業已經走上或即將步入的生存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