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自治區環保廳廳長安國通
高端訪談
作者:楊亮
2011年12月20日,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這是在國家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新階段,麵臨著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的情況下,也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也同期在北京召開。近日,就自治區環保領域的熱點問題,本刊記者對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安國通廳長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剛剛結束的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李克強副總理全麵總結了“十一五”時期我國環保工作取得的成績和麵臨的新形勢。您怎麼看我國目前環保工作的現狀和形勢?
安國通(以下簡稱安):一是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重要變化。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環境保護在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二是環境保護投入和能力建設力度明顯加大。 “十一五”期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環保的財政資金支持,帶動全社會環保投入2.1萬億元,有力地推動了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車道。中央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完成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縣區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初步建成了環境監測和汙染源自動監控網絡。過去環保係統一些基層單位“廢氣靠聞、汙水靠看、噪聲靠聽”,現在已經有了很大改觀。三是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逐步顯現。大力推動環境保護的“三個轉變”,促進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工作逐步加強。在結構調整中,嚴把節能環保關,采取綜合措施淘汰落後產能,全國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裝機容量占總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高爐比重由21%增加到52%。四是汙染防治和主要汙染物減排成效明顯。持續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汙染防控,著力解決突出汙染問題,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力度,解決了2.15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支持6600多個村鎮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範建設,2400多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汙染物減排預定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汙水處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電脫硫比例從14%提高到86%,七大水係好於Ⅲ類水質的比例提高幅度超過14個百分點。李克強副總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不回避問題,他指出,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改變,壓力還在加大。當前,一些地區汙染排放嚴重超過環境容量,突發環境事件高發。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李克強副總理指出,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繼續破解難題,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實現更大發展。
記者:為了給我區“十二五”期間爭取較寬鬆的發展空間,我區在減排空間方麵做了哪些努力,減排具體目標是怎樣設定的?
安:經過我們的努力,環保部按照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低於全國平均減排比例下達了內蒙古的減排任務。到2015年,全區化學需氧量(含工業、生活、農業)排放量控製在85.9萬噸以內,比2010年的92.1萬噸減少6.7%(其中工業和生活排放量減少7.5%);氨氮(含工業、生活、農業)排放總量控製在4.9萬噸以內,比2010年的5.4萬噸減少9.7%(其中工業和生活排放量減少9.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製在134.4萬噸以內,比2010年的139.7萬噸減少3.8%;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製在123.8萬噸以內,比2010年的131.4萬噸減少5.8%。
記者:國家給我區下達的減排指標是什麼?
安:國家下達我區“十二五”的減排指標是:與2010年相比,到2015年化學需氧量下降6.7%,由92.1萬噸減排到85.9萬噸以內;氨氮下降9.7%,由5.4萬噸減排到4.9萬噸以內;二氧化硫下降3.8%,由139.7萬噸減排到134.4萬噸以內;氮氧化物下降5.8%,由131.4萬噸減排到123.8萬噸以內。2011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兩項老指標完成“十二五”控製指標的20%左右,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新指標完成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