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維斯瓦河畔(2 / 3)

“多麼可愛的小男孩兒!”隨著話音,助產士把一個又白又胖、極逗人喜愛的嬰兒遞給了巴爾巴拉。

年輕的母親疲憊地倚在床上,看到孩子,略顯蒼白的臉上泛起了母親特有的幸福的紅暈。她輕輕地接過兒子,充滿憐愛地端詳著兒子那稚嫩的小臉和麵孔上淡淡的茸毛。

“一生下來就這麼不安分。”看著兒子灰瑩瑩的大眼睛,一刻不停地、老想嘬奶的粉紅色的小嘴兒,尼古拉笑著對妻子巴爾巴拉說。然後,他像思考著什麼,在屋子中間走來走去。突然,他停下來,轉過身對妻子說道:“這孩子就叫尼古拉·哥白尼,怎麼樣?”巴爾巴拉溫柔地望著丈夫,微笑著點了點頭。

從這以後,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每天中午,這座小樓的女主人都會把麵對著維斯瓦河聖阿那港碼頭的窗子打開一會兒。她左手抱著一個孩子,右手在指點著什麼。溫暖的陽光灑在母子身上,和風輕吻著母親金色的發浪。隨著年輕婦人的手指,孩子一雙烏黑的大眼睛在不停地轉動,細嫩的還不太靈活的脖頸也隨著小小的身軀扭來扭去。那嘩嘩的流水聲,那港口的喧鬧聲,那船工的號子聲,那大大小小的船兒,還有船上紅的、藍的、粉的、黃的、白的小旗兒……好像都被小哥白尼看到了,聽到了。他用一雙小腳使勁地蹬著母親:揮舞著白胖胖的小手,用咿咿呀呀的兒語表達著他的激動和興奮。在母親的懷抱裏,他用那雙水靈靈的好奇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外麵那個不斷變幻的嶄新世界。

從那時起,通過這個小小的窗口,小哥白尼便看到了維斯瓦河裏來往如梭的商船和忙忙碌碌、服裝各異的人們。多好看哪,有的輪船鼓起紅色的大肚子,浮在河麵上;有的像在裝貨,船身傾斜得很厲害,宛如一隻袖管正被人從河裏使勁往下拽;粗大的桅杆上升起和降落下來的風帆;波浪翻騰、冒起寒氣的河麵上,漂浮著麵包屑、爛菜葉、棕色的樹皮、泛黃的泡沫,活像一塊別致的花布……這些船隻大部分是駛向格但斯克海港的,它們裝滿糧食、蜂蜜、柏油、石蠟、銅和裘皮等物品,再從那裏運回鯡魚、海鹽、衣料,還有那些來自阿拉伯國家的貨物。在這條繁忙的河道裏,還時常能看到伐木工人在流放木排。那排山倒海的陣勢,此起彼伏,回音繚繞的吆喝,頗為壯觀。

當時的托倫,不僅是波蘭和匈牙利的貨物轉運港,也是德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英國和意大利的貨物轉運港。

漸漸地,哥白尼長大了,他不再滿足媽媽溫暖的懷抱和學步時走過無數次的樓梯,他開始走出狹小的樓房,和父母親一起走進熱鬧的聖阿那港碼頭,聆聽從克拉科夫或者國外什麼地方返回的托倫人講述他們的親身經曆、旅途見聞。從這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幽默詼諧的談吐以及粗獷豪放的笑聲中,小哥白尼仿佛看到了托倫城外更加神奇、更為廣闊的世界,他向往著,憧憬著,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們那樣,乘上大船,沿著美麗的維斯瓦河到遠方去。

哥白尼的幼年生活是幸福的和無憂無慮的。在聖安娜街的小樓房裏,尼古拉和妻子巴爾巴拉經常向哥白尼和他的哥哥安傑伊講述托倫人民反抗十字騎士團的故事。

在哥白尼出生以前,托倫和波蘭大部分地區曾長期處於十字騎士團的鐵蹄之下。十字騎士團在其統治的領土上,燒、殺、搶、奸淫,無惡不作,整個托倫處於一片恐怖之中。終於,托倫人民不堪忍受十字騎士團殘酷的壓迫和血腥的統治,紛紛揭竿而起,反抗強暴。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尊嚴,為了和平、自由的生活,他們向波蘭國王齊米日·雅蓋隆奇克提出請求,請他發兵解放被十字騎士團占領的托倫和其他地區。在托倫和其他被統治地區人民的強烈呼籲下,齊米日·雅蓋隆奇克國王最後下定了決心,帶領全國人民掀起了反抗十字騎士團統治鬥爭的高潮,於是爆發了波蘭曆史上長達13年之久的反對十字騎士團統治的戰爭。結果,殘暴的十字騎士團被驅逐出境。波蘭人民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哥白尼的先輩們都參加了反對十字騎士團的鬥爭。哥白尼的外公烏卡什·瓦茲洛德,曾任托倫市議會議員,後任市議會議長,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堅決反對十字騎士團的統治和壓迫,親自組織和參加了反十字騎士團起義的準備工作,並擔任了反十字騎士團鬥爭聯盟的司令。在戰爭中,哥白尼的外公機智靈活,作戰勇敢,曾多次受傷。為了支援戰爭,他還把自己價值269萬弗羅林(金幣名稱,1252年首先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鑄造,後為英、法等國仿造)的財產全部借給了托倫使用。遺憾的是,這位浴血沙場、不趕走侵略者誓不罷休的功臣和勇士於1462年去世了,沒能親眼看到托倫人民反對十字騎士團鬥爭的勝利。

但正是這樣一位老人的舉止言行使哥白尼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經常讓父母親帶他去看當年保衛托倫戰役的古城堡遺址。在古城堡的殘跡中,他尋找著先人戰鬥的足跡,想象著威風凜凜的外公一身戎裝,手握長劍,騎著高頭大馬衝鋒陷陣的情景。他不止一次地對父母說:“如果我也能參加當年反對十字騎士團的戰鬥,那我一定是最勇敢的,就是戰死了,也是光榮的。”

是啊,托倫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保衛自己家園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在時時激勵著哥白尼,喚起他心底朦朧的神聖感和自豪感。那場曠世持久的廝殺遠去了,血雨腥風、刀光劍影都隨著歲月的流逝永遠地成為曆史。然而,正是這場曆經磨難、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砥礪了托倫人民的意誌,使托倫這塊融鑄了無數先烈生命和鮮血的沃土具有某種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