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就是崇拜他
——追星要適度
某市有一位16歲的少女自殺了。她在日記中寫道:“看著他我不知道哭過多少次。我喜歡他,不是因為他長得帥,而是因為他那種與眾不同的性格。他的一舉一動、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動。”“在我的世界裏隻存在張國榮,我隻為他而活。”這位少女1)7米的身高、甜甜的笑容,讓人過目難忘。她曾是父母的好孩子,老師的好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優秀,在學校的演講比賽中多次獲獎,還喜歡彈奏電子琴。但就是這位少女,卻絲毫容不下母親對自己偶像的批評,甚至不惜以自己如花的生命為偶像殉葬。
青少年階段對明星的崇拜是一種自然、普遍的成長現象。應把青少年崇拜偶像的行為放到他們生活和成長的具體環境和整體背景中進行分析。從現行的中國教育體製上看,激烈的升學競爭、就業壓力,給學生施加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青少年尋找快樂的本性就在有限的自由時間裏投向了“明星”和“偶像”創造的娛樂天地,從中得到暫時的安慰。
在這個時期,孩子把偶像看得完美無缺,認為偶像的所作所為都是對的,並把他們當做生活中的楷模。這個時候,父母的態度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某些明星不僅外表出眾,而且有著執著、勤奮等良好的品質。如果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及時幫助孩子完成注意力轉移,讓追星的孩子理性地看待明星,學習他們不懈努力的拚搏精神,就能使孩子把追星當成一種前進的動力,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反,如果家長粗暴地阻止或者盲目地縱容孩子追星,就有可能使其偏離正常的軌道。
孩子執著追求的常常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這些東西會使他們全力以赴。其實,孩子的這種精神非常讓人感動,不論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應該看到和鼓勵的是孩子執著追求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態度。
明星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感,使明星在孩子的眼裏是完美的。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將孩子追星的行為控製一定範圍內,千萬不能讓這種虛幻的情感幹擾他們的學習生活,更不能去幹擾偶像的生活。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在平時還必須注意培養孩子區分虛幻與真實的能力。
如果一心想將虛幻的感情變成現實,則會如上述事例中的女孩一樣的危險。這是追星一族必須引以為戒的。表麵狂熱的追星行為隻是自身情感的表達,和偶像的關係並不大。或者說,偶像隻是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情感載體的作用。家長完全不必緊張,但也要對孩子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學會認清自己感情的本質,把追星行為控製在一定“度”的範圍內,這樣她才會追得快樂,追得健康。
過度的迷戀追星,顯然已經成了孩子們刻苦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巨大障礙。對此,作為父母,我們應怎樣對待呢?
1)正確看待孩子“追星”
孩子崇拜偶像,是個體成長中的必然現象,要求青少年拒絕偶像是不現實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家庭教育上要掌握一定的度,大多數孩子的“追星”僅限於收藏幾張他們喜歡的“星”照貼在床頭,聽該“星”演唱的磁帶、碟片,或偶爾花錢買票聽該“星”的演唱會,搜集該“星”的一些生活資料。如果僅限於這些,父母不應橫加幹涉,孩子緊張學習之餘,聽聽流行歌曲,讓生活豐富多彩些,有利於其健康成長。
2)允許他們去嚐試
孩子追求過的東西最後或許有結果,或許沒有結果;孩子也許會放棄,也許會仍然堅持,我們都應該給他們一個機會。對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體驗和過程。有了這種體驗和過程,孩子才會慢慢學會自己選擇。孩子在追求和嚐試中,自己會判斷值不值、有沒有意思。但是孩子畢竟還不成熟,對很多事情缺乏客觀的評價。因此,家長還是有必要和孩子共同探討的,一起來分析執著於某一活動的價值,幫助孩子學會總結經驗和教訓。當然,對於一些明顯有損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動,還是要適當幹預。
3)把崇拜轉化為激勵
“追星”實際上是一種榜樣認同和學習,提供什麼榜樣或展示什麼樣的榜樣對青少年成長十分重要。青少年往往把明星當做他們人生發展的楷模、參照係以及心靈寄托,父母為孩子提供的榜樣應該是富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創造有價值文化的楷模,而不僅僅是外表靚麗、風度瀟灑、收入豐厚、生活優越的明星。父母可以對孩子自發產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為進行正當的幹預,也可以利用有學習價值的英雄形象來創造另一種明星效應,還可以為孩子的特長搭建實踐的舞台,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把孩子的“追星”轉化為對成功的自我激勵。
總之,明星崇拜要有度,我們要讓它成為青春路上的快樂驛站,而不能成為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2.我是快樂女生
——一夜成名其實很遙遠
16歲的李美驕傲於她的外貌,修長的體形,嬌好的麵容。她曾經做過平麵模特,上過宣傳海報。2007年8月,李美帶著成為超級名模的夢想來到三亞。在這裏,她將同65位來自台灣、北京、山東等15個賽區的幸運兒集訓。12天後,她們之中將有人成為新一屆“新絲路模特大賽冠軍”。這裏有陽光、沙灘、俊男、美女,還有強烈的戰勝他人成為焦點的欲望。新絲路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模特選拔賽事之一,已經舉辦了17屆,從這裏走出了馬豔麗、謝東娜、胡兵等數十位國際知名的超級模特。“我要像他們那樣成名、成功,這是我從十幾歲時就有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