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實心笛子(1 / 1)

我上小學上了五年,正要讀六年級,來了“文化大革命”,我們村的學校就停辦了。在家拾過一年草,1968年,鄰村小學辦起了第一個初中班,我成為第一屆學生。到那裏呆了一段,發現老師領著學生整天學工、學農、學軍,就是很少學文。當時我家裏七口人全靠我爹一個人掙工分,我心想,與其在這裏幹活還不如回家幹呢。於是就突然輟學,離開了那裏。

回到家,便到生產隊裏找活幹。那年我14歲,隻算個半勞力,隊裏就叫我去割驢草。一天割回兩挑子,隊裏便給我記上6分。6個工分大約值3角錢。不過這錢領不出來,要到年底分配時算總賬。以前我爹一個人掙的工分少,抵不上分的口糧價款,年年要向隊裏“倒找”,我這麼一幫忙,到年底大約就不用“倒找”了。

算出這個賬來,家裏對我高看一眼。我也十分自豪,在弟弟妹妹麵前經常要擺一擺架子。

可是白天到了山上,當我把草筐割滿之後,心裏卻惘然若失。我坐在樹蔭下,心想:我才十四、五歲,難道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

不行,我得學點兒什麼!

學什麼呢?學校發的書不願再讀,想找本我愛看的小說,在村裏也難以找到。有一天我在家裏看見了一本《革命群眾歌曲選》,那是我從當教師的三姨家拿來的,心中忽然萌生了學簡譜的想法。於是,就把歌本整天帶在身上,一有空就翻看。

我學習的第一步是,找到自己原先會唱的歌,先唱詞,然後循音唱譜。第二步,等學會一些歌譜,便反複地哼唱並從中尋找規律性的東西。第三步,選定原先不會的歌,像啃青杏那樣澀澀地啃起譜子來。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啃,實在澀得張不開嘴了,我便翻到那些會唱的譜子,看類似的情況如何處理。是高是低,是快是慢,看出門道了,再一口口啃下去。一支歌譜全部啃完,再一遍遍細細咀嚼。

這天,我在生產隊的辦公室看報紙,見上麵有幾首重新填詞的“革命曆史歌曲”,便悄悄地揣了起來。在山上琢磨幾天,按照自學的簡譜知識把幾首歌都唱了下來。兩天後的一個晚上,廣播喇叭裏播送這幾首歌,我聽過一遍,發現自己唱的與喇叭裏唱的基本相同。

會識譜了還不滿足,這天我又想,我要是能用樂器把歌曲演奏出來該有多好!於是就迫切希望能夠擁有一件樂器。樂器中最簡單、最便宜的是笛子,我到公社商店裏看明白了,一支要三毛六分錢。可是,這三毛六分錢我沒有。向父母要,父母也是沒錢給我的。因為那時我們家幾乎見不到現金,一點必需的煤油、食鹽等都要拿雞蛋去換。

一方麵是沒有錢,一方麵是想擁有一支笛子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怎麼辦?怎麼辦?當時我真是痛苦極了。

後來終是沒有錢去買。我就想,幹脆自己做一支吧。這天在河邊看見,老柳樹上那些新發的枝子一根根斜挑著,便找來刀,噌噌爬上去砍掉了一根。回到家裏,截下一段扒去皮,它光光滑滑酷似笛胚。然後,我用墨汁在小棍兩端染兩個黑洞,又在小棍上依次畫出吹孔與音孔。這時,我手上就有了一根實心笛子。

我想,實心就實心吧,我先用它練著。等練熟了它,一旦有了真的,拿過來就可以吹了。於是,我就把它舉到麵前,嘴對吹孔,指摁音孔。把第三指放開,我在心裏唱:“刀——”把第四孔放開,我在心裏唱:“來——”……

把音階練熟了,我就開始“吹奏”歌曲。等一個個音符在心中響起來,便讓指頭一一對應去做應做的動作。起初指頭很笨,後來便漸漸靈活。練上一段時間,我的“吹奏”技藝嫻熟起來。曲子在心裏暢暢地流淌,指頭在木棍上歡快地跳躍,而我的耳邊則真真切切地響著悠揚的笛聲……

這根實心笛子,給了我莫大的慰籍。那時我天天帶在身上,一有空就“吹奏”。

15歲時,我幹了民辦教師,便把這根實心笛子丟棄了。但是,過了不久我便後悔。因為,它對我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讓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

後來,我當了機關幹部,當了作家,還經常地想起它來。

今年,我的女兒念完高中出國留學去了。在上海虹橋機場送她登機的時候,我突然又想起三十年前的那支實心笛子,心中頓時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