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為中心的學說,後來被稱為儒學,對中國乃至東亞、全世界至今仍很有影響。孔子創辦私學,相傳學生有3000人。
他開設的六門課程禮、樂、射、禦、書、數,在今天看來,可包括德、智、體、美諸多方麵。唐詩、宋詞、明清四大小說,成為世界文學藝術殿堂的瑰寶。
總之,在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為國家的富強和人類的進步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二)近代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主要表現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開展反封建鬥爭,推翻腐敗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期間,從地主階級抵抗派中湧現出了林則徐、裕謙和關天培,接著又出現了馮子材、鄧世昌等軍事將領和力主變革圖強的知識分子龔自珍、魏源、嚴複等。
近代中國的農民不僅在地主階級的壓迫麵前,而且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麵前,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1845年5月,廣州三元裏人民“少壯爭禦海”,掀開了近代農民抵抗西方侵略者的第一頁。太平天國義軍同侵略者組織和指揮的洋槍隊進行過殊死的戰鬥。在反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鬥爭中,台灣人民表現了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
他們“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使侵略者付出了侵台軍隊半數人的性命。1900年義和團的英雄們寫下了中國農民反帝鬥爭的光輝篇章。甲午戰爭以後的民族危機,促進了資產階級的覺醒。先有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動的百日維新,譚嗣同、林旭等“六君子”慷慨就義。接著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一大批誌士仁人浴血奮鬥,寫下了愛國主義的悲壯一頁。
近代中國的愛國誌士有著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精神。戰將關天培、馮子材、鄧世昌等人,以身許國,視死如歸,在敵人麵前“氣象猛逢,獨冠全軍”。為了變法圖強,譚嗣同甘願以身殉難,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陳天華、王懿榮為了向外國侵略者表示抗議,不惜蹈海或墜井自盡,顯示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資產階級女革命家秋謹寫下了“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鋼鐵誓言。黃花崗72烈士中的方聲洞、林覺民的絕筆書表示“為天人謀永福”,甘願犧牲,以死為榮。雖然,近代以來各種形式的愛國鬥爭,程度不同地阻擋了中國殖民地化的進程,但終究沒有使自己的民族從帝國主義的枷鎖下解放出來。
盡管如此,他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精神像豐碑一樣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毛澤東同誌為聳立於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題詞寫道:“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一切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過努力的人們,都在我們的愛國主義傳統中增添了一份異彩,而這種可貴的愛國主義傳統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