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的辯證關係(3 / 3)

自覺的奉獻精神無疑是一種崇高精神,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這一點幾乎得到了一切偉大思想家的一致肯定。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無論在何時何地,為公益事業做出最大犧牲的人,從來都被認為是最有道德的人。自我犧牲之所以是一種崇高精神,是因為它自覺地顯現了以社會為本位的社會原則,體現了人對賴以生存的共同體中其他夥伴的認同和責任心,體現了人性特有的光輝。黑格爾曾說:“個人快樂之所以消失的必然性在於他自己認識到自己是他的民族(國家)的公民;換句話說,在於他自己意識到他的心的規律是一切心的共同規律,他的自我意識是公認的普通程序;這種自我意識是德行,德行享受它自我犧牲的成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一切為了社會,為了他人而做出奉獻和自我犧牲的行為,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價值。過去,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換取革命的成功,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具有崇高的道德價值,永遠為人們所敬仰。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依然有許許多多優秀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譬如,孔繁森、郭秀明等,他們的優秀品德也同樣為人們所敬仰。

道德並不是要求人們去犧牲,在理想境界中也希望人們生活得盡善盡美。但現實生活往往使人們陷於一種兩難境地,需要我們在兩種價值中選擇更高更普遍的價值。社會主義道德調節利益矛盾的突出特點,是訴諸人們理性,使人們自覺地做出必要的自我節製和犧牲。正是道德主體這種自願犧牲自我利益而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道德行為,才使某些行為具有超然於功利價值的崇高道德價值。

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奉獻精神。道德奉獻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普遍要求,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奉獻、犧牲的道德追求,同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相適應的。

市場經濟的運作有自己的規律,但它從來不可能脫離社會意識的調控和影響。道德行為所影響的社會關係,存在於各個領域,也滲透於經濟的各個環節。奉獻精神首先調節著個體與集體、社會之間的互利共生的利益關係,如果市場個體所追求的經濟利益同國家、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發生矛盾,這時肯定需要市場個體自覺發揚奉獻精神,服從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需要;同時道德奉獻精神又調節著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合作關係,使市場主體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時避免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經濟行為。它要求市場經濟中的個體主動承擔並切實履行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職責行為,具有敬業精神,超越冷酷的金錢關係,熱心公益,富有愛心,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注意社會效益。就這一點而言,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也是道德經濟。

道德奉獻精神對市場經濟合法、合道德的規範運作起著重要作用,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事實上,從社會學的角度講,經濟效益固然是經營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但並不是唯一尺度。在任何時候,社會效益都是和經濟效益連在一起的,同等地成為衡量市場經濟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尤其要求如此。如此看來,一個經營者,如果不具有道德奉獻精神,僅一味追求賺錢贏利,甚至為贏利不擇手段,那麼,他所經營的項目經濟效益再好,也不是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追求的。譬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等不道德的經濟行為,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不容的。進一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恰恰是要限製那種不擇手段追求經濟效益的市場行為。在任何時候,追求經濟效益都不能忘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達到經濟效益目的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為代價。在這個意義上,僅用經濟效益是衡量不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敗的。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體製,奉獻的道德精神與市場的等價交換原則,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既相互有別又相互聯係,他們分別從各自的角度、用各自的方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