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團結”道德規範的曆史、文化考察(2 / 2)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勞動者受壓迫受剝削,人際交往的本質特征是不平等不道德的。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比較封閉,表現為大多數人隻能在狹小的地域和為數不多的對象間重複地進行單調的交往活動,正所謂“見聞不出鄉裏,交往止於四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使交往的範圍急劇擴大了,但另一方麵,人際交往卻又呈畸形發展。馬克思說:資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係了。”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確立了反對剝削、壓迫,提倡團結友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平等的人際交往原則,才第一次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真正平等、文明的交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時空顯得日趨狹小,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信息傳播媒介,使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聯係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這就導致了人們在交往觀念上的轉變。許多學者把人際交往能力列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質之一。據報載,美國小學近年來新開設了一門社交課,對兒童進行社交基本知識的教育,通過有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促進學生與社會的接觸和聯係,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現代社會對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紛紛走出傳統的狹小交往圈子,投身於廣大的社會交往場所。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由於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少人仍未對人際交往能力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們缺乏社交能力的鍛煉,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常常被人際交往產生的矛盾所困擾。這與改革開放的要求是很不適應的。

大學時代是青年全麵發展的時期,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提高社會交往的能力,為畢業後適應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但也應注意到,社會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社交場,交往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隻有善於識別人際交往中的真善美、假醜惡,才能自覺抵製交往中的不正之風,在健康、文明的交往中獲取教益。

人與人的交往既是客觀的,也是多樣的。根據交往的領域、範圍和方式的不同,交往可以分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橫向交往和縱向交往、直接交往和間接交往,以及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等等。

一般人的人際交往相似,可分為血緣、業緣、趣緣、地緣、隨緣五種基本形式:血緣交往,就是因血緣聯係和婚姻聯係而形成的人際關係,如: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婆媳、妯娌等家庭關係和親屬關係;業緣交往,是以職業關係為紐帶的人際關係(同行);趣緣交往,是因為情趣相同、性格相投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最常見的是朋友關係;地緣交往,是因生活、工作在同一地區而形成的人際關係,如老鄉關係;隨緣交往,是指因出差、住院、購物等隨機形成的人際關係。

這五種人際交往對人生的影響各不相同,一般說來,血緣型人際關係的影響比較穩固和持久。血緣型人際關係的選擇範圍比較有限,有的甚至不能選擇。找對象還可以挑一挑,父母、兄弟、姐妹怎麼能挑呢?業緣型人際關係較多地表現為各種工作關係,具有較強的規範性,如服從工作安排,嚴守紀律等。趣緣型人際關係(如朋友、牌友、票友等)和地緣型人際關係(如老鄉)的自發性較強,較多地依賴社會成員自己的選擇(自發形成,自己選擇的),並且容易向深度發展,吃喝不分你我,辦事不講原則,甚至為朋友不惜兩肋插刀,因此需要多加引導。隨緣型人際關係,受到的限製較多,但在現實中也常常發生。這種人際關係隨機性強、對象麵寬,影響交往性質與深淺的不確定因素較多,需要有很強的行為自控能力和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