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需要一種自覺,而最應該具有此種自覺誠信觀的就應該是校園中的大學生,因為大學生是時代最敏感的一分子,同時也是感知時代要求最強烈的精英,大學生不但應該樹立和形成自身的誠信,也應該成為誠信最有力的宣傳者。
當代大學生,在接受著係統的道德教育的同時,也麵臨著巨大的社會變遷,經受著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衝擊。大學生誠信現在亦麵臨危機。這個問題確實令人擔憂,試想,大學生是未來的國家棟梁,如果讀書期間就缺乏誠信的態度,將來踏上社會,如何以誠待人?誠信的風氣,又如何推而廣之?考試作弊,是大學學生和老師心頭永遠的痛。考試作弊者是虛偽的,虛偽的背後不乏愚昧。雖然也有一顆向往榮譽的心,但是,透過作弊本身我們發現的卻是被“分數、名譽”扭曲了的心,是被混雜了虛榮、懶惰等因素迷惑的表現,歸根到底是丟失了誠信的心。盡管丟了誠信不痛不癢,但由於缺失了誠信而愈發執迷不悟的心卻會依賴於這種虛假,自古“假做真時真亦假”,假的真了一時但絕不會長久,虛假卷麵的分數也許會換來某些榮譽和名利,但由此而喪失的寶貴的真誠和做人的尊嚴,卻絕不是一句“後悔”就能挽救得了的。
那麼,如何解決大學生中存在的誠信問題?專家認為,大學生是目前最有希望的群體,學生可塑性很大,不能消極等待社會信用狀況的好轉,應該主動出擊,在盡可能大的範圍內影響並力求改變現有的狀態。比如,對於不誠信者,不僅要使之受到輿論的譴責,而且要在行為上受到懲罰。通過這些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誠信是進入社會的通行證,那他自然就會去注意這些問題。不要期望通過誠信教育,學生馬上就能變得誠實起來,隻要社會上存在著不誠信仍能使人獲利的狀況,學生就不可能真正變得誠實起來。誠信教育要取得效果,離不開社會評價機製的健全、教育製度的完善、用人製度的健全。
隻要我們堅持誠信原則,弘揚誠信精神,勇於麵對並努力克服存在的誠信問題,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先鋒帶頭作用,就一定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曆史的發展終將證明:誠信是誠信者的通行證,虛假是虛假者的墓誌銘。
(四)“誠實守信”是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競爭經濟,又是一種契約經濟。
因此,如何保證契約雙方履行自己的義務,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關鍵。一方麵,我們強調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市場的“秩序”;同時,我們還必須用道德的力量,以“誠信”的道德覺悟,來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不僅靠對違法者的懲處;更重要的,要使大多數參與競爭的人,能夠成為競爭中的守法者,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沒有道德教育,沒有榮辱觀念,沒有羞恥之心,都信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價值觀念,人們就會想方設法以各種手段獲取利益,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就無法進行。社會失去了“誠實守信”的道德基石,失去了以“誠實守信”為榮、“背信棄義”為恥的輿論氛圍,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就根本無法建立起來的。“法治”和“刑罰”著重於懲罰那些已經違法犯罪的人;而道德教育和“德治”則著重於對違法犯罪前的教育和預防。
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在最大利益的誘惑與驅動下,隻有使參與競爭的大多數人自覺守法,才能夠避免“不責眾”。
的混亂局麵,才能真正發揮法律的作用,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誠實守信”對克服“市場”的消極方麵和負麵影響、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向前發展,有著特殊的指向作用。
我國“市場”發展中的消極因素,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滋生,已經對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在經濟交往中,假冒偽劣、欺詐欺騙、坑蒙拐騙、偷稅漏稅的歪風,製約著經濟的發展。統計、審計、財務、會計工作中,也出現了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無中生有、以假亂真的腐敗現象。的確,由於欺騙欺詐現象屢禁不止和不斷蔓延,已出現了所謂“信用缺失”、“信用危機”的現象,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公害”。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僅僅靠“法治”來解決的,它還必須通過社會主義的“誠實守信”教育和社會主義正確價值導向來引導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