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節儉之家風(1 / 3)

第一節 孫叔敖臨終教子拒奢

孫叔敖(約公元前630—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孫叔,春秋時期楚國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國名臣。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孫叔敖一向持家嚴格,勤儉為本,不許家人鋪張浪費。由於長年勞累,他晚年染上了重病。孫叔敖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後,最不放心的就是兒子孫安。他想,自己死後,楚王很可能會賜給孫安一份豐厚的產業,或者留孫安在大王身邊做官。如果這樣,孫安當然不用發愁衣食穿用,可這對他有什麼好處呢?孫安自幼長在高官人家,生活方麵已經比普通人優越了。如果再不靠自己的努力去養活自己,學會儉樸地過日子,他就會變得更懶惰,變得更奢侈。這樣,自己做父親的不是害了兒子嗎?

孫叔敖想到這兒,忍著病痛坐起來,一筆一畫地給楚王寫了一份奏章。寫好奏章,他把孫安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父親一生清苦樸素,廉潔為公,沒有積蓄,不能給你留下什麼遺產。我已經活不久了,我死後,楚王可能封你做官,或者賜你產業。我是了解你的,你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我看,我死後,你就回老家種地務農吧。大王如果一定要給你產業,你就隻收下一塊地,但千萬不要爭什麼好地,選一塊沒人要的地就可以了。記住,我一生儉樸,不求富貴,希望你也如此。”孫安流著淚答應著。孫叔敖又將寫好的奏章遞給孫安,說:“剛才囑咐你的意思,我都寫在奏章裏了。我死後,你把奏章呈給楚王。”

幾天後,孫叔敖病逝了。孫安遵照父親遺囑將奏章交給楚王。楚王讀了奏章,深受感動。他要留孫安在自己身邊做官,孫安堅持不肯。孫安帶著母親回到老家種地為生。因為父親沒有遺產,逝世後又花去一筆喪葬費用,所以生活十分貧苦。但他牢記父親的囑托,儉樸持家,日子也還過得去。他買了一副扁擔,開始打柴為生。

幾年後,楚王聽到了孫安和他害病的母親的消息,心中十分難過,就派人送錢物給孫安,都被孫安謝絕了。

反對浪費,勤儉持家,是我們應該謹記的。孫叔敖不僅自己做到了,還要求自己的後代保持這種可貴的美德,真可謂是一代傳一代。而處於當今社會的我們,也不能因為社會經濟的進步而摒棄勤儉持家的美德。讓美好的品德一代一代往下傳。

孫叔敖做了楚國的宰相,一國的官吏和許多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製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後來吊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宰相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隻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麼話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餘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孫叔敖回答說:“您說得非常對,我牢牢記住它們!”

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約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決期思之水,而灌雲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太平禦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雲雩之野。”)。期思陂(期思雩婁灌區)是中國最早的大型渠係水利工程,相當於現代新建的梅山灌區中幹渠所灌地區。據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

第二節 第五倫位居高官儉持家

看到司空夫人忙裏忙外,洗衣做飯,真讓人難以相信……吃飯時,那位遠親說:“沒聽說過,大官的夫人還要下廚做飯!這不是和下等人一樣了嘛!”第五倫聽了,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平常人家的婦人,不僅燒飯,還要幹粗活,我們已經比別人強多了。持家要勤儉,否則若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人就會變懶變饞。那樣,家風就敗壞了。家風不好,那才丟麵子呢!我們的家風決不能變!”那位遠親想了想,說:“也許你說得是對的,不過,像你這樣的大官少見啊!”

其實,第五倫在家中不但讓妻子、兒女做家務,他自己一有閑暇也經常動手幹些力氣活。有一天,第五倫的下屬部門調來了一位新官。晚上,這位年輕的官員特意前來拜見上司。年輕人走進第五倫家中看到一位衣著儉樸的婦人,說:“請稟告你家主人,有客人來訪。”年輕人說罷坐了下來,等待那婦人去稟報。婦人聽了年輕人的話,沒有立刻離開屋子,而是上下打量了一下客人,然後和氣地問:“官人一定是新來的吧?”說著,他倒來一杯茶,放在桌上,然後坐在年輕人的對麵。年輕官員見眼前婦人不去稟報,卻坐在自己身旁,心中十分不悅。他瞪了婦人一眼,重複說:“你回去稟報你家主人,說有客人來。”婦人剛要說話,恰巧第五倫的小兒子跑了進來,喊道:“娘,來客人了?”這時,年輕官員才明白,這婦人就是第五倫的夫人。

想必那位年輕的官員一定是尷尬無比了。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五倫的妻子竟然如此之節儉。勤儉,才能治家。第五倫官位顯赫,還能不改節儉之風,親自幹活,妻子下廚做飯,堪稱官員的楷模。

第五倫少年時耿介而好義氣。王莽末年,盜賊四起,宗族鄉親爭著依附第五倫。第五倫於是在險要之處修築堡壘,農民軍來後,他便率眾引弓持矛堅守自衛。先後有銅馬、赤眉的軍兵數十部圍攻他們,都無法攻克。第五倫開始以營壘首領去見郡長官鮮於褒,鮮於褒見到他後,很欣賞他的才幹,征為自己的屬吏。後來鮮於褒因過失降職為高唐縣令,臨行時,握著第五倫的手告別說:“隻恨與你相知太晚。”

第五倫一心奉公,盡守節操,深受百姓愛戴。明帝永平五年(62年),他在會稽郡任內因事受牽連,被征召入京。郡民不分老少,紛紛上路阻留,沿途攀攔車子,扣住馬韁慢行,一天僅能行走數裏。第五倫無法,隻好假裝止歇亭舍,暗中改從水路乘船離去。眾人聞知,又紛紛追趕上來。到京師洛陽,第五倫前往中央司法部廷尉等候處理,官員、百姓有千餘人上告,並守候在宮廷之外為其喊冤。明帝到廷尉省視犯人罪狀記錄,方知第五倫確實蒙冤,遂將其釋放。

第三節 富女不嫌夫貧勤儉致富

梁鴻(生卒年不詳),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市西北)人,東漢詩人。王莽專權時期,梁鴻年幼就隨父親寓居北地(在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初曾入太學校學知識。學成之後,在上林苑的周邊以打獵為生。回到平陵之後,娶富女孟光為妻。後共入灞陵山中隱居,耕織為業。

東漢時期吳國有位靠白手起家成為富戶,後又成為東漢很有學問的人,他的名字叫梁鴻。梁鴻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很貧窮。雖然家境貧寒,各方麵條件都很差,但他卻酷愛讀書,凡讀過的書都能通其詞、解其意。一天晚上,他在柴火旁就火專心攻讀,因火星蔓延引起火災,將鄰居家的一間房屋給燒著了,因沒錢賠償,隻有把幾頭豬賠給人家。可是人家不答應,梁鴻主動賠身去幫人家幹活。

梁鴻賠身後,每天從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幹活,晚上仍刻苦讀書。這樣,白天給人家做工,晚上讀書,長年累月,從不間斷。這家主人見梁鴻終日勤勞,有毅力,做事又一絲不苟,日後一定有出息,於是告訴他說可以馬上脫身了,而且答應把賠的豬也退給他。梁鴻堅持不要豬,隻身回家了。

同縣有個叫孟光的女子,家裏比較富有,長得醜陋,可性格賢惠。家裏給她說過許多婆家,都不中意,她決意要嫁給像梁鴻那樣的男子。梁鴻感遇知己,完全不顧及孟光外貌的醜陋,欣然登門求婚,結果情投意合。但是,孟光嫁到梁鴻家的第一天,梁鴻卻突然對孟光冷淡起來,他成天悶悶不樂,硬是七天沒有搭理孟光。到了第八天,孟光實在不明白是什麼原因,便來到梁鴻麵前,詢問自己犯了什麼過失。梁鴻又冷淡又傷心地說:“我原來以為找到你,就遇到了知己,從此以後,我們兩人誌同道合,深居簡出,勤儉持家,一心為事業而努力。而今卻想不到你滿身繡衣麗服,油頭粉麵,整天食魚餐肉,竟是個愛打扮、奢侈、輕飄的女子。這難道是我所期望的嗎?”孟光聽了反而心裏踏實了。她笑著說:“我的這身打扮和整天桌上的魚肉,都是特意為了考察你的誌向的。”說完,孟光解開了係紮的發髻,換上了布衣麻履,利利索索幹起活來。梁鴻見了大喜,指著孟光說:“這才真正是我梁鴻希望的妻子!”

梁鴻和孟光成家後,夫妻恩愛,誌同道合,男耕女織,不忘學業。孟光還把娘家陪送的嫁妝、首飾都賣掉了,換了錢,買了田地和織布用具。他們在吳國時寄居在一戶人家的堂屋下。白天,梁鴻下地幹活,辛勤耕作,有時還會抽空去幫人家舂米掙錢;孟光在家洗衣做飯、織布,把裏裏外外安頓得井井有條,不讓丈夫為家務事分半點心。晚上,梁鴻用過飯便埋頭在堂屋的油燈下,專心著書,苦苦攻讀;孟光則織布到深夜。他們粗茶淡飯,勤勞節儉,打下的糧食一粒粒地都收回家裏,織成的布一匹匹地換成錢。不到三年的時間,梁鴻和孟光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又擴大了許多田產,由原來的一貧如洗,變成了富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