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最終又成為東漢時期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孟光則被後人稱讚為一位很有德操的婦女典範。
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基礎,隻有每個人都勤儉治家,社會才能積蓄更多財富。不能齊家的人,何以治國、平天下呢?
據《後漢書·梁鴻傳》載,梁鴻和孟光婚後,隱居在灞陵(今陝西長安縣東)的深山裏,後來,遷居吳地(今江蘇蘇州)。兩人共同勞動,互助互愛,彼此又極有禮貌,真所謂相敬如賓。據說,梁鴻每天勞動完畢,回到家裏,孟光總是把飯和菜都準備好,擺在托盤裏,雙手捧著,舉得齊自己的眉毛那樣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鴻麵前去,梁鴻也就高高興興地接過來。於是兩人就愉快地吃起來。這也是成語“舉案齊眉”的來曆。
第四節 範仲淹居官不忘節儉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原名朱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諡號“文正”。祖籍陝西郴州(今陝西省鹹陽市郴縣),生於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恢複範姓,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範仲淹小時候家境非常貧苦,他常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凍子以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這就是一天的主食。範仲淹十多歲才上學,他讀書很專心。後來他到應天府南都學舍求學,同窗好友看他生活很清苦,就從家裏拿來許多奇餐佳肴。幾天後,好友發現這些好吃的他一點也沒動,就非常生氣。他卻說:“我多年吃粥已經成了習慣,如果驟然吃起這麼好的美味佳肴來,恐怕以後就再也不想喝粥了。”就這樣,範仲淹曆經艱苦,刻苦學習,最後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但他生活中始終保持勤儉的作風。
到了晚年,範仲淹官場不得誌,又和當時的隱士林逋有來往,當時人猜測他似有退隱之意。不少人勸他二兒子範純仁應該給他老人家安排一個棲身之地。純仁就找到弟弟純禮,商量要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給父親建造一處宅第和花園,一來可以作為父親安度晚年之所,二來也算做兒子的一片孝心。範仲淹聽了搖著頭說:“不成!不成!”純禮說:“爹爹,河南府建了那麼多宅第,我們怎麼就不能營建呢?”
範仲淹語重心長地說道:“孩子,一個人假若有了道義上的快樂,即使是赤身露體地躺在漫天野地裏,心裏也是高興的。何況我還有房子住!我早就說過,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怎麼能無憂無慮地一個人去享清福呢!我現在擔憂的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擔憂自己退下來以後沒有好的居住條件而不願從高位上退下來。關於建造宅第的事,你們永遠不要再提了。”
範仲淹一生儉樸,雖官居高位,也還是節衣縮食,清淡簡約,而且從小對子女們要求也非常嚴格。
一個中秋的晚上,晴朗的天空,懸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範仲淹家的院子裏,月光像水銀一樣鋪灑一地。房前的竹叢旁邊放著一張竹茶幾。茶幾上麵供著一爐香,擺列著幾碟瓜果和月餅。這時,小兒子純粹仰著小臉問:“爹,今天過節,咱們家怎麼不吃好的呀?”純仁對弟弟小聲說:“弟弟,爹爹有規矩,咱家不來重要客人,是不吃好的呀?”範仲淹看著剛滿五周歲的小兒子範純粹,感慨地說:“哎,我小時候你們的奶奶領著我逃難到了山東。後來上學,因為家裏窮,每天隻能吃兩頓稀粥。剛開始做官的年月裏,我的俸祿少,盡管我和你們的母親省吃儉用,也沒讓你奶奶吃過什麼好東西。後來我的俸祿多了,你們的奶奶又離開了人世。你們的奶奶真是苦了一輩子呀!”說到這裏,範仲淹的心裏很難過。他看著孩子們,除了純粹仰著小臉聽父親說話,純仁、純禮都低著頭,顯出十分悲痛的樣子。“可是,你們兄弟幾個,從小就沒有吃過苦。現在我最擔心的是你們會不會丟掉咱範家勤儉的家風。”
到了純仁娶妻時,純仁心想: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絕不能辦得無聲無息的。況且父親又是個大官,不知有多少人要來賀喜呢。於是,他把打算購買的許多貴重物品列了一張清單,請求父親批準。範仲淹拿著清單,越看眉頭皺得越緊。他搖了搖頭,生氣地對兒子說:“太過分了!哪能為婚事這麼浪費?你這個清單,我得劃去多半!”純仁聽了,就像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心裏非常不高興。範仲淹走到兒子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呀,不是爹舍不得為你花錢。如果你過慣了榮華富貴的日子,就吃不了一點兒苦了……”經過爹爹的教誨,純仁終於冷靜下來,讓爹爹為他修改了清單,比較儉樸地辦了婚事。純仁結婚後,媳婦以羅綺為幔帳,範仲淹知道了非常生氣。他對兒子們說:“我家向來清儉,用羅為幔,豈不是亂了我們的家法?如果你們敢這樣做,我一定要在院子裏把它燒掉。”純仁和純禮想起爹爹平時的教誨,急忙說:“爹爹,請您不要擔心,我們一定要保持住咱們的家風。”“那很好,這樣我死以後也就瞑目了。”純仁、純禮走了以後,範仲淹的心也平靜下來。他為子女能保持勤儉的家風而感到欣慰。
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做“齊家”的訓言,範仲淹也有自己的家訓。總的來說,都是以勤儉持家為主題。古人的這種優良作風我們要代代傳承下去。
傳說範仲淹小的時候,有一次到算命先生那裏去抽簽占卜,問自己將來能否當宰相,結果抽出的簽是“不能”。於是範仲淹再一次抽簽,並祈禱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如果當不了宰相,那就當一個好醫生)。 ”結果抽出的簽依舊是“不能”。範仲淹黯然歎息道:“大丈夫立於天地間,卻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算命先生奇怪地問:“剛才你還想要當宰相,怎麼一下子就落到了要當醫生呢?”範仲淹回答說:“人生在世,唯有宰相和醫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當不了宰相,那麼身在民間而能造福蒼生的最好選擇,就是當一名醫生。”算命先生感歎道:“你有這份心,就能成為真正的宰相!”
第五節尚書“千金”下廚房
回門之後,千金滿臉委屈,怨氣如山洪噴瀉。她撲到母親懷中,哭訴了在陳家受的“虐待”,要求父母到陳家講理去。尚書夫人一聽自己的掌上明珠到陳家親自下廚做飯,不禁勃然大怒,氣得在屋中大叫道:“這也太不像話了,堂堂的尚書千金嫁到他陳家,還要下廚做飯,真是豈有此理?”說著她就要下人備車前往陳家,找陳省華評說。馬尚書聽說之後,心中也很不高興,但他到底壓住了自己的怒火,阻攔住自己的夫人,決意要見到陳省華時問個明白。
沒過幾天馬亮在上朝的路上正好碰到陳省華,立即問起女兒在陳家當廚的事情。陳省華笑著對親家說:“不會做飯,可以慢慢學嘛,時間長了就會習慣的。其實,她還沒有真正當廚做飯,不過是幫助我的拙妻打打下手。如果連做飯這點事都覺得委屈,那每天還要婆婆做給她吃不成?”尚書一聽,陳省華的妻子也親自下廚做飯,心中十分感動,於是沉思了片刻後,才對陳省華說:“親家,原來隻聽說您治家不僅節儉而且嚴格,但我萬萬沒有想到您的夫人還要親自下廚。既然如此,我那嬌生慣養的小女,就要靠親家多多調教了。”
從那以後,尚書的千金回到陳家,再也不以下廚做飯為羞事。她在婆婆的幫教下漸漸學會了做飯,也逐步適應了陳家節儉的生活。
後來,這件事傳到了朝內,不少同僚對陳省華讓妻子和兒媳親自下廚的事大惑不解。一天,陳省華的一個同僚問他說:“讓妻子、兒媳親自下廚,有這個必要嗎?”陳省華聽後嚴肅地說:“讓妻子、兒媳下廚做飯,事情雖然不大,卻可以培養家人節儉的習慣。我們做官的人,隻有日思節儉,才能真正考慮到百姓的辛苦,為百姓做點好事啊!”
“千金當廚”的風波過去了,但是陳省華以節儉為本,不許家人奢侈懶惰。這種持家有道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去效仿和學習以及反省的。
陳省華在水利方麵的成就被當時的人們所稱道。如他到櫟陽,即派人去壅塞,使水利均及;到蘇州,就安撫因大水造成的流民數千家。當河決鄆州時,又派他領州事負責堵缺口。
北宋是曆史上黃河缺堤改道頻繁的時期,形成幾股河道入海。陳省華又臨難受職。他率領軍民苦戰奮鬥,終於使黃河回歸舊道。太宗從治河中看出他有理財的本領,馬上任命他做受黃河為害的京東路的轉運使。陳省華重經濟、興水利的思想作風,應該在陳氏“水利世家”上加一個“經濟世家”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