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節儉之家風(3 / 3)

第六節 董三泉栽樹教子節儉

董三泉是明朝時期一位為人正直的官吏,先後做過縣官、知府。為官期間,他總是勤於公務,想盡各種辦法為百姓興利除弊,做更多的好事。

董三泉在生活上十分注重節儉,他不僅自己生活起居一切從簡,住的是普普通通的宅所,平日裏吃的是粗茶淡飯;而且還非常注重治家勤儉。他家裏的家具,不僅樣式早已陳舊,而且表麵油漆早已剝落,他妻子有心想勸說他治辦更新家具,可是董三泉卻說:“我們的生活比一般平民百姓高出不少了。這些家具如果是放在貧窮人家,還是好東西呢。人家能用,我們為什麼不能用?”

董三泉要求子女也很嚴格。平日裏他不許自己子女總穿綾羅綢緞,而要他們多穿粗布縫製的衣服。別的有錢人家的子女出門時,常常坐著華麗的車轎,花起錢來大手大腳,董三泉決不允許自己的子女這樣做,一是他家裏根本沒有豪華的車轎,二是他根本不允許兒女動不動就以車代步。

有一年,董三泉被派往四川一個偏僻的地方做知府,那裏離家遙遠,條件很差。可過慣儉樸生活的董三泉對這些毫無懼色。他接到任命後,回家迅速作準備。臨動身時,他的幾個兒子懇切地對他說:“父親,您老年紀已經不小了。您不為家裏著想,也該為您自己想想啊!您現在要去四川,四川據說出產好木材。你去那裏後,是不是順便買回些,這樣也好為您老早早備下像樣的棺木啊!”董三泉聽了先是不以為然,後來見幾個兒子一再說,他才點點頭答道:“好吧!到時候我根據情況自己斟酌著辦吧!”他的幾個兒子見父親這回總算答應了這件事,個個心裏十分高興。可是,董三泉走後,一年過去了,他的家人沒有得到他關於買木的消息;二年過去了,泉給家人來信,依舊半個“木”字沒有提;到了第三年、第四年,泉好像早把買木頭的事情忘到了腦後,他與家人回回通信,回回沒有提起買木頭的事。

他的大兒子見父親總是不談此事,終於有一天耐不住性子,在給父親的信中再三催促父親,並又把四川的木頭誇耀了一番,讓父親務必抓緊機會。幾個月以後,泉給家裏人回了信,這回他在信中倒是很主動地說起了木頭的事。他在信中一再表示:四川的不少聞名的木料,他一定會想辦法把四川的木頭帶回來。可是,又過了些日子,他的幾個兒子還是沒有見到父親買的木頭。

又過了兩年,朝廷又由四川把董三泉調回他的家鄉做知府。這回他的幾個兒子十分高興,但同時又在擔憂:父親這一回來,恐怕難有機會再去四川了。可是如今父親年事已高,父親棺木的事還真得認真辦呢。於是,他們又一次去信催促父親買木頭的事。

這年初冬的一天,泉從四川回到了家中。他的幾個兒子一見父親的麵,幾乎是易聲的問:“您答應我們買的木頭呢?帶回來了嗎?”泉望著兒子們焦急的神情,不緊不慢的說:“它們全在這個包袱裏呢!”泉的幾個兒子見父親這樣說,一時全弄蒙了。他們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全都說不出話來了。末了,他們的目光一齊落在了父親手中的大布包上。泉一邊解著布包的扣,一邊語重心長地對他的兒子們說:“孩子們,你們不是勸我一定要帶回一些好木材嗎?我的確沒有忘記這件事。但是,你們想想,四川離我們家鄉路途有多遠。從那麼遠的地方把木料運回來,要花費多少錢財啊!我們怎麼好這樣鋪張浪費,不注意節儉持家呢!”泉說到這,打開了手中的包,然後從中取出了一個小袋子,對兒子繼續說道:“四川的木材不錯的。我這次回來時,特意讓人幫我找了一些優質樹種。你們想,我們如果把這些樹種種在家鄉,再過二十年,三十年,它們就會長成參天大樹。你們想,到那時候,不但我們家裏不愁缺少好木材,咱全百姓也會有好木材用了。你們說,這不比僅為我弄點木頭要好得多嗎?”他的幾個兒子見父親這樣說,都連連點頭讚同。

就這樣,沒過幾年,三泉的家鄉開始出現了大片大片碧綠的森林。董三泉節儉持家、厲行廉潔的美好品德也在家鄉人民中越來越廣泛地傳頌。

董三泉買“木”,既做到了節省,又起到了積累作用。一般來說,家庭生活要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要精打細算,減少浪費。能夠修補的東西還是要修補,以求繼續使用,能暫時不添的東西,就先放一放,使資金得到積累,過後再尋求較為節省的方式添辦。

第七節 李用清儉己安貧濟公

李用清之節儉,連仆人亦覺奇怪。他並非貧困若此,以他從二品大員的俸祿及養廉,足夠他享受一番。他之所以安於清貧,在於他時刻不忘讀書時立下的誌向,“雖居顯要,不忘儒素”。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奇荒”,李用清奉命赴晉賑災。他“騎一驢周曆全境,無間寒暑,一仆荷裝從。凡災情輕重、食糧轉輸要道,悉紀之冊”。後“晉父老言其辦賑”,均認為“可謂難矣”。

雖然李用清對自己十分節儉,甚至讓人感覺有些吝嗇,但他對百姓,對舉辦的公益事業卻很慷慨。誠如《清史稿》所雲:“用清嚴於自治,勇於奉公。”光緒十四年(1888年),鄭州一帶黃河決口,朝廷下令搶修,然所需經費甚巨。這時的李用清已因被人彈劾而辭官,當他聽說黃河決口,心急如焚,遂捐銀二萬兩,作為搶修之工需。對此,有人不解,認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李用清的態度是:“天下事須痛癢相關。吾起家三十年,習與性成,不能忘也。”

正是由於李用清能夠安貧厲節,勇於奉公,因此獲得了“天下儉”之美名。在清末那樣一種吏治腐敗的環境中,能夠有李用清這樣的安貧厲節之人,真是難得。

第八節 女博士韋鈺“富”而不奢

韋鈺(1940— ),廣西桂林人。1965年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電子工程係研究生畢業。1981年獲西德亞琛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是第一位獲得博歇爾獎章的中國人。她獲八校名譽博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3—2003年曾任國家教委副主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現任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政協科教文體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81年 6月16日,西德亞琛工業大學高頻研究所電子學專家、權威雲集,聽取一位中國女學者進行博士論文答辯。論文內容講的是“回旋管的大訊號理論”。專家權威們聽了以後,對論文的水平,對這位女學者對答如流的表現,都給予了最高的評價,一致通過她以“優秀”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她,就是南京工學院講師韋鈺,也是新中國第一位電子學女博士。由於韋鈺的研究成果不但為西德在這方麵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而且超過了美、蘇在這方麵當時的水平,亞琛工業大學為此特別給她頒發了巴歇爾獎章,她成了獲得該獎章的第一位中國人。

韋鈺原計劃是到西德做一般的進修學習。在她完成了最初兩項研究課題後,她的西德導師杜林教授發現這位中國女學者在電子器件研究有相當高的水平,便鼓勵她將一般進修改為攻讀博士學位,並主動為她申請到了著名的漢堡獎學金。

每月2100馬克的漢堡獎學金是西德最高的科研獎學金。韋鈺享用兩年,已經為國家節省了一大筆外彙。國家規定,出國人員在國外獲得的獎學金歸獲得者個人支配。這樣,她的收入就一下子變成了原來的五六倍,大家都開玩笑地叫她“財主”。根據西德的規定,這樣的“財主”應該搬出收費低廉的學生宿舍,可以住進專為漢堡獎學金獲得者提供的公寓,那裏有現代化的全套家用設備,地點就在她工作的研究所附近,上下班十分方便。

但韋鈺是個“富”而不奢的人,中華民族勤儉持家的美德在她身上始終牢牢保持著。搬進新居後,她心裏一直不安。雖然自己能支配那麼多錢了,但還要想到國家。韋鈺想:我應該盡量保證學習條件,有多餘的錢為學校購些儀器、器材,我不想為家裏多買東西,這點我想家裏定能諒解我的。韋鈺節約措施的第一條就是想法降低房金。她設法找到了一位印度女學者和她同住,這樣房金就可節省一半。雖然如此,她還是覺得自己住得太好了。當那位印度女學者回國後,她找不到合適的人同住,又搬了兩次家,房金一次比一次便宜。她最後住的是一座舊式樓房第六層的屋頂閣樓,那種老式房子沒有電梯,沒有暖氣,沒有浴室,德國人是不願意住的。在那個閣樓上,她一直住到離開西德回國。因為她總是處處十分節省,外國朋友又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她“節約姑娘”。

韋鈺雖身處“財主”地位,卻仍過著“節約姑娘”的生活。用這種方法她從獲得的獎學金中節餘出 12000馬克,買了微型計算機及附件,買了200多公斤研究資料,帶回祖國獻給南京工學院作科研教學之用。

韋鈺是個“財主”。她的財,用在了國家建設上;她的財,省在了平日的樸素的好習慣裏。韋鈺節儉的作風是值得我們提倡的,而她節儉為國的精神更是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