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節儉之官吏(1 / 3)

第一節 季文子倡導簡樸精神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孫行父,春秋時魯國正卿,諡曰文子。其父是魯莊公同母弟季友的兒子季孫無佚。

季文子從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魯國執國政33年,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為穩定魯國政局,曾驅逐公孫歸父出境。他執掌著魯國朝政和財富,大權在握,一心安定社稷,忠貞守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春秋時期在魯國,有一位很有政治才幹的宰相叫季文子。季文子治國有方,政績顯著,因而在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朝均擔任宰相,前後執政三十多年。他在魯國從政的時間長、官位高,卻十分注重儉樸律己。平日裏,他最看不慣那些以炫耀財富為榮的貴族,尤其厭惡講排場、搞浮華的風氣。他家的住房極其簡陋,平常飲食也總是粗茶淡飯。在衣著方麵,他不僅自己很少穿絲綢衣服,就連他家的仆人,服裝也比一般有錢人家的仆人儉樸許多。季文子對糧食非常愛惜,家裏的馬匹從不允許喂一粒糧食。

由於季文子厲行節儉,看不慣貴族社會一些奢侈腐化現象,因此那些鋪張浪費、愛講排場的人對他也很看不慣。魯國有個叫孟獻之的大臣,他的兒子仲孫不懂得節儉。一次,他見季文子出入朝廷時常穿布衣,坐的馬車也十分寒酸,就恥笑季文子說:“大人做宰相這麼多年了,出出入入連件像樣的綢衣裳也沒有。喂的馬不許用糧食,隻許吃草。大人每天坐著這樣的瘦馬拉的破車,難道不怕別人笑話大人過於小氣嗎?再說,大人生活這樣小氣,要是讓別國人知道了,說不定還會以為我們魯國不知窮成了什麼樣子了呢!”

季文子聽了仲孫的話,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我以為仲孫先生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氣派。我覺得,一個人身處惡劣環境,懂得節儉,這是不難辦到的。但一個人身處高位,物質條件極其豐厚,還仍能注重節儉,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一般人很容易為自己的貪欲所支配,但是,一個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卻能克製貪欲,因為他懂得儉樸能使人向上,隻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修養、有氣派、令人欽佩的人。我想,一個國家的大臣如能厲行節儉、艱苦奮鬥,上行下效,這個國家的百姓會很快形成一種節儉、奮鬥的風氣,這個國家也會越來越強大,抵禦外來侵略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仲孫先生怎麼能說節儉是丟臉的事情,是會使國家衰敗的事情呢?”季文子一番有關節儉的話,語重心長,仲孫聽罷,一時無言對答,隻得紅著臉走開了。後來,仲孫的父親知道了此事,狠狠地批評了兒子一頓,並把他關在一間破屋子中,讓他閉門思過。仲孫靜下心來,反複思索季文子的話,終於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所在。後來,他不但不再嘲諷季文子的節儉,自己也逐漸改掉了愛講排場的毛病。

公元前568年,季文子因病逝世。由於他一生追求儉樸,他的家人為他入殮的時候,國君前往探視發現隨葬品都是些案頭、櫥中破舊的東西,不禁問道:“家中難道不舍得拿出些值錢的東西陪葬嗎?”季文子家人聽罷,搖著頭答道:“家中實在沒有一件金、玉等貴重物品。”魯君不解地又問道:“為什麼不購置些來呢?”季文子的管家聽罷,含著淚說:“國君,我家主人一生節儉,從不多占國家一文錢,還常為國事而自解私囊,實際上他沒有一點積蓄。您若不信,這裏有賬可查。”管家一邊說,一邊向國君奉上季文子家的賬簿。魯君邊看邊感動地點頭,隨行的不少官員親見此事,也大為震撼。此事傳至百姓中,人們都異口同聲地誇讚季文子品德高尚,季文子節儉的美名也越傳越遠。

季文子一生厲行節儉,他並非沒有條件過舒適的生活,而是把儉樸精神看做是人應具有的一種道德修養。更為可貴的是,他能將艱苦奮鬥作為一種國家精神來提倡,把它作為國家走向強大的重要途徑。這一見識實在是高出了許多人。這在封建社會的帝王將相階層,厲行節儉、艱苦奮鬥的確是難得的優秀品質。季文子的故事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也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霍去病立功拒受豪宅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名將,軍事家。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票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眾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裏,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卒。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戰功赫赫的年輕將領。他出身貧寒,少年時期曾在貴族家中做過奴仆。後來,他的姨母衛子夫做了漢武帝的皇後,霍去病才進入朝廷做了侍中。雖然地位變了,但他仍然廉潔自儉,不像一些貴族子弟那樣花天酒地、尋花問柳。霍去病苦讀兵書,每天習武,常常忘了宮中開飯的時間。每逢這時,他就找些剩飯吃,從不叫苦。漢武帝看到他如此儉樸刻苦,就對人說:“霍去病是個棟梁之材啊!”

公元前 123年,年僅 18歲的霍去病率領800名騎兵初戰匈奴,大獲全勝,殲滅敵人千餘名。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十分高興,破格賜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為了保衛國家,霍去病連年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武帝一再委以重任,最後提升他為大司馬。霍去病雖然官位很高,但住宅非常一般,漢武帝為了獎勵他,特意派人在長安為他修造一座豪華的住宅。住宅修好後,漢武帝十分高興。他特意帶霍去病與他一起去參觀這所新住宅。

他們來到宅院門前,負責營造宅院的大臣介紹說:“一切都是按皇上的旨意修建的。主樓中有豪華舒適的寢室,有寬敞明亮的會客廳,有環境幽雅的書房。出了主樓,就是美如仙境的小花園。亭台樓閣,奇花異草,應有盡有。”參觀完了這座豪華的宅院,漢武帝興致勃勃地說:“大司馬,你可知這宅第是為誰修的?”霍去病心中雖猜到幾分,但還是說:“不知,皇上未曾告知下臣。”漢武帝哈哈大笑起來,說:“愛卿,現在我要告訴你:這所漂亮的宅院是專為你修造的!”霍去病聽罷,臉上並未流露出什麼喜悅。漢武帝有些奇怪,問:“怎麼,你不喜歡?”霍去病懇切地說:“皇上,您對我的恩賜我心領了!但是,這所豪華的住宅我卻不能接受。這是因為,我僅是暫時擊退了敵人,尚未完全消滅敵人。既然大敵仍然存在,我又怎能忘記國家大事,去追求個人安逸呢?”漢武帝望著霍去病,心中百感交集,一時不知如何對答才好。霍去病又一再拜謝皇恩。漢武帝終於被感動了,自言自語地說:“好,好!國家多麼需要像你這樣的將領啊!”

身為朝廷重臣,能夠首先想到國家,而不去追求個人安逸,無論任何時代,都是一種值得學習的楷模。節儉的習慣可以養成廉潔的美德,霍去病的故事就是縮影。我們也該學習這種儉以養廉的作風,不斷完善、修正自己。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舉兵南下直指上穀地區(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出兵四萬,兵分四路,果斷地任命了初出茅廬的衛青為車騎將軍,同李廣、公孫敖、公孫賀一起迎擊匈奴。這次雖然是衛青的首次出征,但他驍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人祭掃祖先的地方),殺敵七百後得勝而回。漢武帝見四路大軍除衛青凱旋外非敗即退,對他賞識有加,封他為關內侯。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衛青率三萬騎兵出擊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斬殺匈奴數千。次年春,領兵出征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俘虜匈奴數千、牛羊百萬計,收複河套地區,衛青所部全甲而還(相當於零傷亡)。此戰解決了匈奴人長期對京城長安的威脅。漢武帝隨後在河朔地區移民屯田,建立朔方郡,為將來對匈奴作戰打好了根據地。衛青因此被封為長平侯,加封三千八百戶侯。

匈奴人不甘心失敗,一心想奪回失地。為了先發製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領騎兵3萬出高闕。衛青部出塞急行軍六七百裏,趁黑夜突襲右賢王部,右賢王攜愛妾獨自逃跑,漢軍俘獲匈奴1.5萬人、貴族10餘人、牛羊數百萬。漢武帝拜其為大將軍,統領全部漢軍,並加封八千七百戶侯。衛青三個尚在繈褓中的兒子也被封侯,但被衛青婉拒,要求轉而獎賞其部下。衛青部下因此共11人被封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夏,兩次率領 10餘萬騎兵出擊漠南伊稚斜單於大本營,殲敵過萬人。但因部下蘇建、趙信部3000人遭遇單於主力,全軍覆沒(趙信帶800隨從投降,蘇建獨身逃出),所部諸將都沒有得到封賞。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戰自領800騎出擊,俘虜匈奴單於的叔父和國相,斬敵2028人,其中包括單於的祖父。霍去病從此開始被漢武帝提拔重任。

傳說,霍去病追擊匈奴,過了燕支山、祁連山仍不肯罷休,繼續率軍西進,將士們問霍去病何時班師回長安,霍去病氣勢昂然地說:“倒看北鬥星。”何時才能倒看北鬥星呢?將士們私下竊竊議論。

一天傍晚,霍去病的軍隊住在一座荒涼的山上。山地無三尺平處,連安營下寨的地方都沒有。霍去病就下令全軍露天宿營。半夜,兩個值勤的衛兵,望著藍天上燦爛的星鬥說:“北鬥星呀北鬥星!何時才能倒轉?”兩個衛兵一邊說一邊拿著長矛來回巡邏。兩人轉到霍去病的床邊不約而同地看看熟睡的霍去病,又看看天空明亮的北鬥星,走到一起低語一陣,就又躡手躡腳向霍去病床前走去。兩人立在霍去病床的兩頭,屏住呼吸把霍去病睡的床輕輕地抬起轉了個方向,然後大聲喊道:“快看!快看呀!北鬥星倒轉了!北鬥星倒轉了!”他倆這一呐喊,許多士兵都被吵醒,醒來的士兵不辨真偽也跟著喊了起來。

霍去病正在夢中,突然聽士兵紛紛亂喊:“北鬥星倒轉了!”慌忙坐起,他睡意蒙矓中一看,北鬥星的方向確實和睡前的相反,就下令班師回長安。

第三節 是儀固守清儉受人敬

是儀(公元前170—前251年),最初是縣吏,後避亂於東吳。孫權任其為騎都尉。跟隨呂蒙襲擊關羽。平定荊州後,任裨將軍,封都亭侯。黃武年間,大破魏將曹休,遷偏將軍,入朝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條辭訟,又奉命教諸公子書學。後輔導太子。蜀相諸葛亮卒,是儀出使蜀國,修固吳蜀聯盟。後拜尚書仆射。是儀清廉忠直,為官數10年,未曾有過失。終年81歲。

在三國鼎立格局的時候,吳國有一個專管國家機要的騎都尉,名叫是儀,是一個文武並蓄、德才兼備的官員。

是儀原本姓“氏”。孔融曾說,“氏”字是“民”無上,不吉利,建議他改為姓“是”。於是,“氏儀”改為“是儀”。

是儀前後做官半個世紀,從縣吏到公卿、封侯。但他從未置過任何產業,不接受額外賞賜和別人的饋贈,一輩子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他布衣素食,從不追求精美華麗的服飾和味香色佳的菜肴,更談不上擁有粉黛附珠之妾和珍寶玉器了。他把省吃儉用剩餘的錢糧都接濟了貧困的鄉鄰。是儀廉於自身、固守清儉的行為,受到當地人的尊敬,大家交口稱讚。人們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傳到了孫權那裏。起初,孫權並不太相信。因為在東吳時期,原來南方的土著士族和北方南徙的世家大族爭相掠奪土地和人口,攀比排場,使奢侈之風日益興盛。有的人身居高官,不思政務,卻挖空心思搜刮財物;有的士族甚至積穀萬倉,妻妾成群,婢女盈房,用糧肉喂犬馬。孫權想:是儀固然可能沒有田產,但到底會不會像朝野上下所讚譽的那樣儉樸呢?為了證實傳聞,他決定去是儀家看個究竟。

這一天,孫權連個招呼都沒打,就駕車專程來到了是儀家。隻見是儀的屋舍簡陋窄小,年久失修顯得破舊,屋內光線昏暗,全然不像個朝廷重臣的宅第。過了一會兒,正巧是儀家開飯,孫權堅持要親眼看看是儀家平時的飲食,結果他看到端上來的是粗米飯和簡單的蔬菜,親口嚐一嚐,味道很一般。孫權歎息不已,連聲說道:“想不到你為官數十載,身為朝廷股肱,竟吃得這麼差,住得這麼寒酸,耳聞目睹,可敬可佩!”說罷,孫權吩咐增加是儀的俸祿,並額外賞賜給他田產和住宅。是儀執意不肯接受,一再辭謝道:“臣一生節儉,粗茶淡飲足矣。”孫權隻得作罷。

從那以後,孫權對是儀倍加尊重。有一年,他外出巡視,又路過是儀家附近,忽見一幢壯觀的新宅大院,外表修飾得富麗堂皇,在一片低矮的舊宅中十分引人注目,他問左右:“這是誰家的新宅,如此富麗?”侍從中有人根據方位隨口答道:“好像是是儀家。”孫權連連搖頭,說道:“是儀儉樸過人,堪稱廉潔奉公的楷模,肯定不是他家營建的新房。”結果,一經查問,果然不是。

是儀一生勤勉、公不存私、清心寡欲的高風亮節一直保持到生命最後一息。臨終前,他留下遺言:“死後隻穿平常衣服入殮,薄棺素身,無須髹漆裝飾,喪事杜絕奢華,一切務必從儉。”按照是儀的遺願,子女親友們從簡辦了喪事。是儀的美德也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儉以養廉,儉以成德,這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是儀在生活和工作中杜絕奢華,一切從儉。一個人一時節儉容易,一生都節儉就比較難。是儀一生都如此儉樸奉公,的確是常人難以做到的。這種節儉奉公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