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晏嬰痛斥奢侈
晏嬰(公元前578—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萊州)。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因父親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公元前522年,齊景公染上嚴重的皮膚病,繼之又轉為瘧疾,一年之內未能痊愈,前來探視慰問的各國使者絡繹不絕。齊景公的寵臣梁丘據等人說:“這次國君得病,我們拿出最豐厚的祭品祈求鬼神消災免禍,但君主的病卻有增無好,這是負責祭祀、禱告的祝史們用心不誠所致。別國不了解情況,還以為是由於我們祭品不豐、不敬鬼神!現在應該殺掉為首的祝固、史囂,也好對各國使者有個交代。”齊景公聽後頗覺順耳,就將此事告知晏嬰。
晏嬰說:“早年在宋國召開弭兵大會時,楚大夫屈建曾向晉大夫趙武詢問已故晉國名卿範會的德行。趙武答道:‘範氏治家井井有條,為政不講私情。他家的祝史祭祀時總是如實地向鬼神訴說,毫無愧怍之色。因為家中沒有彼此猜疑之事,祝史也從不向神靈訴求什麼。’屈建將這番話告知楚康王,楚康王慨歎說:‘範會治家理政使神人無怨,他能輔佐五君稱霸諸侯真是理所應當啊!’”
景公迷惑不解地說:“現在正談想殺祝史的事,你為何扯那麼遠呢?”晏嬰回答:“一個有德之君,國事、家事俱不荒廢,鬼神、人民都無怨聲,一舉一動不違禮製,這樣祝史言辭誠信,無愧於神靈,國家才會受到福祉。但是在昏君那裏,外內邪僻,上下怨痛;沉迷聲色,放縱私欲;摧殘民力,聚斂不休;暴虐成性,肆無忌憚;不顧謗言,一意孤行。這時,如果祝史如實告知鬼神,就等於暴露國君的罪行;如果隱惡稱善,就是欺騙神靈。祝史們進退維穀,左右兩難,隻好虛言媚神,於是鬼神降禍,國無寧日。剛才我舉範會‘神人無怨’的事例,就是想說明道理比祝禱更為重要啊!”
景公又問:“那麼應該怎樣做?”晏嬰說:“不可濫殺祝史。看看當今齊國的狀況吧,山林湖澤之利都被官府壟斷;境內關卡重重,關吏肆意盤剝;世襲貴族,強購民物,大興土木,喪盡廉恥;國家政令無常,橫征暴斂;宮中妻妾,恃寵跋扈,巧取豪奪於商市;左右小臣,狐假虎威,發號施令於邊鄙。百姓痛苦萬狀,無不詛咒國君。祝禱如果有益,詛咒豈能無損?在齊國這塊遼闊的土地上,詛咒者該有多少?宮中幾個祝史再有本領,怎敵得過億人的詛咒?國君還是緩殺祝史,趕緊勤儉治國吧!”
齊景公聽後心悅誠服,便下令取消山澤之禁和關稅,減輕百姓的負擔。
晏嬰痛斥奢侈浪費,無情地抨擊征斂無度和嚴刑峻法,抨擊統治者的愚昧和腐朽,特別是敢於針砭時弊,批評國君,盡到一個大臣的責任和義務。他不但本人厲行節儉,而且還不遺餘力地倡導和推行節儉,這些都已遠遠地超越了他當時所處的曆史局限,而具有永久的思想價值,讓人們體會到,提倡節儉的必要性和長久性。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被晏嬰識破了。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雪下了三天不轉晴。景公披著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側台階上。晏子進去朝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雪下了三天,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時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飽了卻想到別人的饑餓,自己暖和了卻想到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閑了卻想到別人的勞苦,現在您不曾想到別人啊。”景公說:“好!我受到教誨了。”於是他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饑餓寒冷的人。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裏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
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第二節 漢文帝行節約安民舉措
劉恒(公元前179—前157年),漢文帝,漢朝第五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後世將這一時期與其子景帝執政的時期統稱為“文景之治”。
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在位 23年,景帝劉啟在位 16年(公元前156—前141年),這個時期曆史上稱為“文景之治”。它是繼西周“成康之治”以後,又一個盛世。
漢文帝目擊繼位前後,經濟凋敝,荒地未耕,民有饑色。他開始奉行與民休息政策。於是,他采取一係列節約安民的措施:裁減京師衛隊;調撥皇室馬匹,充實驛站;遣出惠帝後宮美人,令之改嫁;撤銷舊有苑囿,將土地賜予農民;免官奴婢為庶人;嚴禁列侯夫人、諸侯王子食二千石和擅自征捕;撫恤賞賜孤寡老弱;下詔谘詢“百官的奉養是否過於浪費?無用的事是否辦得太多?為什麼百姓的糧食如此缺乏?”等等。
文帝在位的23年中,宮室、苑囿、車騎、服禦均無所增添。他曾想造一個露台,招工匠計算,需花費一百兩黃金。文帝說:“百金相當於中等人家十家的財產,為什麼要造這個台呢?”於是下令不造此台。
文帝平時經常穿著黑色粗布做的衣服,就連對他最寵愛的慎夫人要求也很嚴格。規定衣裙下擺不準拖到地麵,帷帳是素麵,全不刺繡,也沒花邊。他修建陵墓時,下令隨葬品隻能用陶器,禁止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他在遺詔中說:“給我送葬的車馬,不準陳列兵杖;送葬人帶的白布孝帶不準超過三寸;治喪期要短,在治喪期間,不要禁止百姓結婚、祭祀、飲酒和吃肉。”
由於漢文帝采取了選賢治國、輕徭薄賦、帶頭執法等一係列與民休息措施,也由於他帶頭節儉形成的儉樸之風,使西漢出現了社會安定、人給家足的繁榮景象。
漢文帝能充分利用他的仁義,做到勤儉節約,安邦定國,才出現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廢除肉刑,改革刑製。改革的起因是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齊太倉令淳於意犯了罪,應當受刑。漢代的肉刑主要有黥刑(臉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刖刑(砍去左足或右足)和宮刑。淳於意因為做過官,所以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於意幼女緹縈非常悲痛,便隨父到長安上書文帝,說:“臣妾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來抵贖父罪。”文帝憐憫她的一片孝心,下令赦免了淳於意的肉刑,令其攜女歸家,並且下詔廢除肉刑,改革刑製。
第三節 劉裕為帝自奉儉約浪費
劉裕(363—422年),宋武帝,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裏(今江蘇銅山)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420—422年在位。
魏晉以來,世風崇尚奢靡,賽豪華、鬥富麗的故事很多。劉裕因為經曆過貧困生活,所以十分注意禁止奢靡作風。他平時清簡寡欲,對珠玉車馬、絲竹女寵都很有節製。他稱帝入宮,住處還是用土屏風、布燈籠、麻繩拂。他的孫子看了譏笑他是“鄉巴佬”。他本人平時穿著也十分隨便——連齒木履、普通裙帽。他還把他補綴多層的破襖給長女,並囑咐她:後代如有驕奢不知節儉的,就拿給他們看看。女兒出嫁,陪送也不多,不給錦繡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