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法】每日1次,佐餐或單獨食用。
【宜忌】感冒咳嗽者不宜多食。
【解析】人參性味甘、微苦,溫。入脾、肺經。能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彭痛,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白花蛇能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老龜能滋陰補血。以上藥食同烹後,意在補氣養血並祛風濕,適用於筋脈拘急,風濕疼痛,關節不利,倦怠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的患者。
蛇杞燉海參(溫)
【配方】白花蛇肉(鮮品)100克,枸杞30克,海參100克,料酒、薑、蔥、鹽各適量。
【功效】祛風濕,補腎益精。適用於風濕疼痛,精血虧損,身體虛弱,消瘦乏力,小便頻數,腸燥便秘等症。
【製作】
1.將白花蛇肉洗淨,切段;海參發好,切塊;薑切片,蔥切段;枸杞洗淨。
2.將白花蛇肉、海參、枸杞、料酒、薑、蔥同放燉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煮30分鍾,加入鹽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或單獨食用。
【宜忌】腸胃不好而有泄瀉情況者不宜多食。
【解析】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腎經。能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綱目》:“滋腎,潤肺,明目。”白花蛇能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此方以滋腎潤肺之枸杞子為君藥,佐以祛濕強筋之白花蛇配伍,再與補腎益精,養血潤燥之海參同烹後,適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風濕痹痛,關節不利等症的患者。
鉤蛇燉鰻魚(平)
【配方】鉤藤20克,白花蛇肉(鮮品)150克,鰻魚1尾(500克),料酒、薑、蔥、鹽、雞精、雞油、胡椒粉各適量。
【功效】祛風濕,補虛羸。適用於風濕疼痛,腰膝酸軟等症。
【製作】
1.將白花蛇肉洗淨,切段;鰻魚宰殺後,去鰓及腸雜,洗淨;鉤藤洗淨;薑切片,蔥切段。
2.將白花蛇肉、鉤藤、鰻魚、料酒、薑、蔥同放燉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煮1小時,加入鹽、雞精、雞油、胡椒粉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或單獨食用。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鉤藤性味甘,涼。入肝、心經。能清熱平肝,息風定驚。《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又治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鉤藤,祛風之力甚速,故有風症者最宜食用。但有風火之生,多由於腎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在補陰藥中,少用鉤藤,風火易散,如果全用鉤藤以達到祛風散火之目的,則風不能息,而火越燥,故在使用本品時注意。白花蛇能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以上二藥配伍,意在增強此方祛風濕,補虛羸之功效。再與補虛羸,祛風濕之鰻魚同烹後,適用於筋脈拘急,風濕疼痛,關節不利,腰膝酸痛,腳氣腫脹,四肢麻木等症及風濕病患者。患者長年食用此方,可達到治療、調理風濕病之目的。正常人長年食用,可祛風除濕,有效預防風濕病的發生。
雞血藤燉蛤蜊肉(溫)
【配方】雞血藤30克,白花蛇肉(鮮品)100克,蛤蜊肉500克,料酒、薑、蔥、鹽、雞精、雞油、胡椒粉各適量。
【功效】養血活血,舒筋活絡。適用於風濕疼痛,癭瘤,痔瘡,消渴,水腫等症。
【製作】
1.將白花蛇肉洗淨,切段;蛤蜊肉洗淨,切片;薑切片,蔥切段。
2.將白花蛇肉、蛤蜊肉、雞血藤片、薑、蔥、料酒同放燉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煮40分鍾,加入鹽、雞精、雞油、胡椒粉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或單獨食用。
【宜忌】孕婦忌食。
【解析】雞血藤又名血風藤。性味苦、甘,溫。《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能活血舒筋。《飲片新參》:“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白花蛇能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此方以活血舒筋之雞血藤為君藥,佐以祛濕透筋之白花蛇配伍,意在增強此方養血活血,舒筋活絡之功效。再與滋陰,利尿化痰,消癭瘤之蛤蜊肉同烹後,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痛,肢體麻木,中風後肢體癱瘓等症的患者食療。
蛇芎煮魚肚(溫)
【配方】川芎5克,白花蛇肉(鮮品)100克,魚肚300克,料酒、薑、蔥、鹽各適量。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適用於風濕疼痛,腎虛,遺精,風痙,破傷風,吐血等症。
【製作】
1.將白花蛇肉洗淨,切薄片;魚肚發好後,切片;薑切片,蔥切段。
2.將白花蛇肉、川芎、魚肚、料酒、薑、蔥同放燉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1小時,加入鹽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或單獨食用。
【宜忌】陰虛火旺及體質虛弱者不宜多食。
【解析】川芎性味辛,溫。入肝、膽經。能行氣開鬱,祛風燥濕,活血止痛。《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白花蛇能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以上二藥配伍,意在增強此方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再與補腎益精,補肝息風,止血抗癌之魚肚同烹後,適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血瘀氣滯,跌仆損傷等症的患者。
附子杜仲酒(溫)
【配方】炙杜仲60克,製附子20克,白酒2斤。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適用於身體虛弱怕冷、腰膝疼痛,行步困難等症。
【製作】
1.將炙杜仲與製附子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
2.浸泡7日後即可開取飲用。
【食法】每日1次,每次10毫升,飯後服。
【宜忌】陰虛陽盛及孕婦忌食。
【解析】附子性味辛、甘,熱,有毒。入心、脾、腎三經。能回陽補火,散寒除濕。《醫學啟源》:“去髒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杜仲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以上二藥配伍,意在增強此方溫陽祛風濕,強筋骨之功效。再與散寒,通經活血,推行藥勢之白酒同烹後,適用於中寒中風,風濕麻痹,腫滿腳氣,肝腎不足,腰痛腳弱等症的患者。
虎杖桃仁酒(涼)
【配方】虎杖根60克,桃仁20克,黃酒1斤。
【功效】破瘀通經,利濕止痛。適用於風濕熱痹,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症。
【製作】
1.將虎杖與桃仁共搗爛,置容器中,加入黃酒,密封。
2.浸泡3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適量,飯後服。
【宜忌】氣虛有寒的人士不宜食。脾胃濕熱,舌苔黃膩的患者適宜服用。
【解析】虎杖性味苦,寒。能祛風利濕,破瘀通經。桃仁能破血行瘀,潤燥滑腸。此方以利濕通經之虎杖為君藥,佐以破血行瘀之桃仁配伍,意在增強此方破瘀通經,利濕止痛之功效。再與散寒,通經活血,推行藥勢之黃酒同烹後,適用於風濕熱痹、跌打損傷等症的患者。
芝麻杜仲酒(溫)
【配方】黑芝麻(炒)100克,炙杜仲30克,白酒1斤。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堅筋骨,祛風濕。適用於大便秘結,腰腿酸軟,精血虧損,筋骨痿軟,頭暈目眩,風濕痹痛等症。
【製作】
1.將杜仲、白酒和芝麻,攪拌均勻,裝入容器中,密封。
2.浸泡14日後,過濾去渣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飲酒適量。
【宜忌】易醉酒者不宜服。
【解析】黑芝麻又名黑脂麻,油麻。性味甘,平。入肝、腎經。能補肝腎,潤五髒。《五經》:“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杜仲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以上二藥配伍,意在增強此方補肝腎,益精血,腎筋骨,祛風濕之功效。再與散寒通經之白酒同烹後,適用於肝腎不足,四肢無力,腰膝疼痛等症的患者。
全蠍祛風酒(溫)
【配方】全蠍、人參各20克,高粱酒1斤。
【功效】祛風活絡,益氣舒筋。適用於關節痹痛,麻木癱瘓,半身不遂等症。
【製作】
1.將全蠍與人參置容器中,加入高粱酒,密封。
2.浸泡15~30天,過濾去渣,瓶貯。
【食法】每日1次,每次飲酒10毫升。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全蠍性味鹹、辛,平,有毒。能祛風止痛,通絡解毒。《玉楸藥解》:“穿筋透骨,逐濕除風。”人參能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以上二藥配伍,意在增強此方祛風活絡,益氣舒筋之功效。再與通經活血之高粱酒同烹後,適於氣虛痹證,筋節疼痛,手足不舉或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的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