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卞隱居圖》的來龍去脈(1 / 3)

——兼對陳定山的質疑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畫家王蒙完成了《青卞隱居圖》。“青卞”即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西北約十公裏處,一名弁山,為瀕太湖第一高峰。在王蒙的筆下,它與那些海拔遠高於它的黃山、華山、終南山一樣高峻壯闊,引人神往。畫麵描繪卞山高峻巍峨的氣勢,並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氣氛。它被認為是最能代表王蒙風格的作品之一,明董其昌推崇為“天下第一王叔明”。

王蒙(1308—1385),元畫家,字叔明,湖州人。後因避亂隱居於浙江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或黃鶴山人等。王蒙在藝術上的卓越造詣與其家學淵源有莫大的關係,他童年時即瞻仰外祖父趙孟的藝術成就及風采,承其熏陶,甚至舅父趙雍、趙奕、表弟趙麟對他的繪畫亦有所幫助。但對王蒙影響最大、最直接的仍是其父王國器。王國器工詩詞,傳世元人書畫舊跡上,有不少他的題詠,元代文學家楊維禎曾評其詞:“堅強清爽,出語妍麗流利,此殆雪月中神仙人也。”他又喜愛收藏古法帖、字畫及古陶瓷等文物,亦長書法。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趙孟《臨黃庭經卷》後就有他的11行題跋,從中可以略見其書藝之一般。王蒙的山水畫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創出新風格。王蒙曾在元末(至元到至正初年)做過“理問”的官,雖屬僚屬小官,但官階不低。隻是仕宦的時間不長,隨即棄官後隱居,到至正末年,二十餘年間他以布衣之身,過著芒鞋竹杖、臥白雲望青山的生活。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府,是時他與朝中公卿間往還密切,曾與郭傳及僧知聰同在丞相胡惟庸府中觀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企圖謀反為由,將其處死,王蒙受其牽累,洪武十八年(1385年)死於獄中。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複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其作品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倪瓚(雲林)曾有詩讚曰:“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王蒙傳世的代表作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葛稚川移居圖》《秋山草堂圖》等。

朱樸(1902—1970),字樸之,號樸園,晚號省齋。他在《畫人畫事》一書中說:“此外,因為此圖(指《青卞隱居圖》)先前曾經明清兩代名鑒藏家華中甫、安儀周二氏收藏,及後又入清內府寶笈,所以,也是造成其所以特別名貴的附帶條件之一。”其中安儀周(安岐,1683—1746?)是清代書畫鑒藏家,號麓村。所藏書法名畫,上自三國,下至明末,大都記錄在《墨緣彙觀》一書中。該書成書於乾隆七年(1742年),共6卷,每卷以時代為序先列目錄,然後逐條著錄。每條先標其質地、尺寸、著色,後敘其內容、流傳,品評優劣,兼能糾正前人之誤,補充前人之缺。其考證精當,頗具卓識,為著錄古代書畫的佳著。

《墨緣彙觀》對《青卞隱居圖》的記載如下:“王蒙《青弁隱居圖》(按,即《青卞隱居圖》):白紙本,中掛幅,長四尺一寸有奇,闊一尺二寸五分。此圖水墨山水,滿幅淋漓,山頂多作礬頭皴法,麻披而兼解索;苔點加以破墨,長點更為新奇;此乃自開生麵者。其間山勢嶾嶙,林木交錯,一人曳杖,步於山徑。畫左山林深處,結廬數間,堂內一人,倚床抱膝而坐,甚得幽致,此乃隱居之所也。按叔明作畫,多宗董、巨,有時追宗右丞,界畫法衛賢。此圖全用巨然法,其荒率峭逸,而又超乎巨師之外。董文敏題為山樵第一山水,非虛美也。右首題:‘至正廿六年四月,黃鶴山人王叔明畫青弁隱居圖。’右上角押‘趙’字朱文印,下角有‘魏國世家’白文印,左上角有趙姓白文印,下角押‘貞白齋’白文印。此圖為明錫山華氏中甫所藏,內有‘真賞’朱文瓢印,‘華夏’白文印及項墨林諸印。上藏經紙詩塘,董文敏題雲:‘筆精墨妙王右軍,澄懷觀道宗少文;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倪雲林讚山樵詩也。此圖神氣淋漓,縱橫蕭灑,實山樵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鎮退舍宜矣。庚申中秋日,題於金昌門季白丈舟中。董其昌。’上綾隔水,文敏又題‘天下第一王叔明畫’,此八字排書,字大寸許,款‘其昌’。”由此可知,《青卞隱居圖》是王蒙贈送給他的表弟——趙孟孫子、畫家趙麟的。趙麟曾鈐有“魏國世家”“貞白齋”等鑒藏印,因趙麟的曾祖父嚐被元代皇帝賜封為“魏國公”。

安岐去世後,家道中落,所藏大部分精品納入清乾隆內府,其餘部分散入江南。《青卞隱居圖》有乾隆的題跋及“乾隆禦覽之寶”“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等璽印,稱譽為“無上神品”,並著錄於《石渠寶笈》之中。在此之後,《青卞隱居圖》又到了收藏家李宗翰手中,他在此畫中鈐有“靜娛室書畫記”等印。到清末年間,歸收藏家狄學耕收藏。狄氏字曼農,號叔子,齋名種石軒,江蘇溧陽人。能山水,富收藏。狄曼農在同治七年(1868年)任江西都昌縣知縣。據其子狄葆賢在《平等閣筆記》中雲:“先君子生平最寶愛之畫有二:一為王叔明《青卞隱居圖》立軸,有董香光書‘天下第一王叔明畫’八大字,橫列於上方;在華亭當日,已推重如此,誠山樵平生最得意之筆也。一為宋人畫《五老圖冊》,自宋元以來,名人多有題識於後。此二者,先君子皆不肯輕易示人。”

狄曼農因收藏有此兩件名畫,而引來了相當大的麻煩,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對此狄平子在《平等閣筆記》中有記載,但狄平子著錄在《平等閣藏中國名畫集》中的《平子丈〈青卞圖〉跋》說得更詳盡,其雲:“同治初年,先君子宦遊豫章,有王霞軒者來權贛章。欲奪此《青卞圖》不得,而隱恨於中。歲戊辰(1868年),先君子實授都昌宰。邑俗悍,有兩村械鬥案起,不聽彈壓。王乃藉詞委道員以重兵駐邑境,相持年餘。至欲加鄉人以叛亂之名,而洗蕩其村舍。先君子力爭,王乃屬道員諷以意,謂《青卞圖》必不可者。或《五老圖》來亦可解此厄。先君子乃歎曰:‘殺身吾所不畏,《清明上河圖》之己事固願蹈之。不甘以古人名跡任人豪奪以去。惟因此一畫幅至多殺戮無辜之愚民,則撫衷誠所不忍,不能不權衡輕重於其間也。’於是遂以《五老圖》歸之,事乃解。……戊辰(1928年)十一月狄平子葆賢謹誌於寶賢庵。”

根據朱省齋在《藝苑談往》中的《〈天下第一王叔明畫·青卞隱居圖〉拜觀記》說,圖下方白綾上並有近人題記七則:

(1)光緒丙午四月,漚尹、太夷同觀。

(2)光緒丁未十月,上虞羅振玉觀。

(3)此書餘自丙午歲觀後,夢寐不置。戊申三月,京師南歸,冒雨過平等閣,重觀竟日。歸安金城並記。

(4)光緒戊申四月遊滬,得從平等閣觀此神品;餘家舊藏山居圖,他日當攜來就質也。閩縣陳寶琛識。

(5)民國廿一年八月八日,張學良拜觀於北平綏靖主任公署。

(6)冒廣生、葉恭綽同觀。

(7)甲申四月,吳湖帆謹觀。

由此可知看過這名畫的名人可真不少,有題字的有光緒丙午(1906年)的朱祖謀(漚尹)、鄭孝胥(太夷),光緒丁未(1907年)的羅振玉,光緒戊申(1908年)的金城、陳寶琛,還有之後的冒廣生、葉恭綽、吳湖帆等人,可說都是近現代文化藝術界的名流大老。另外據傅申說,張大千在己未年(1919年)剛從日本遊學歸國不久,拜在曾熙(農髯)和李瑞清(梅庵)兩位書法名家門下習書作畫。是年秋他隨侍兩位老師前往狄平子的平等閣觀畫,看了一百數十幅宋、元、明、清的作品。到1945年大千居士在題自仿南唐顧閎中《鬥雞圖》時,還記憶猶新地說:“皆一時妙絕之尤物,王叔明《青卞隱居》尤為驚心動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