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巍巍太行響驚雷(1 / 3)

高桂滋部是軍閥中原大戰後退至山西省的敗軍之一,駐紮在平定縣。平定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太行山西麓。東鄰河北省井陘縣,西連山西省壽陽縣,南接昔陽縣,北連盂縣。縣城距軍事、經濟重鎮陽泉15裏。境內群山環繞,溝壑縱橫,地勢險要。東有長城及著名的天下第九關——娘子關。正太鐵路橫貫東西,乃山西的東大門,冀晉之咽喉,故有“晉冀通衢”、“京畿藩屏”之稱,曆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高桂滋部原為陝北起家的一支雜牌軍。高桂滋的姐夫鄭庠,乃是馮玉祥的國民軍第二軍獨立騎兵一旅旅長。高桂滋即投靠鄭庠屬下。1926年冬,鄭庠部隊與另一軍閥馬富魁部隊發生衝突,被山東軍閥張宗昌派兵夾擊於河北省河間縣。混戰中高桂滋率部突圍,後到達安徽投靠武漢革命政府。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高桂滋又投入新軍閥蔣介石的懷抱,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軍軍長,歸方振武指揮。1929年,方振武反蔣被扣南京,高桂滋部又歸柏文蔚指揮,並將高部的四十七軍縮編為獨立第十旅,高桂滋也由軍長降為旅長。高桂滋從此對蔣介石懷恨在心。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聯合反蔣,高桂滋又投靠馮玉祥部下,被任命為陸軍第二十三軍軍長,蔣閻馮中原大戰,閻錫山和馮玉祥等戰敗,敗軍殘部二十五萬之眾紛紛退入山西境內。原在山東省臨沂、莒縣、諸城一帶與蔣軍交戰的高桂滋部,也由利津、蒲台渡黃河,經惠民、衡水、正定、十八盤被迫退至山西省平定縣。不久,獲勝一方的蔣介石和張學良將退入山西的軍隊進行整編,高桂滋部被編入以孫楚為司令的正太護路軍,序列為第十一師。高桂滋部的三個師縮編為三個團,高桂滋也由軍長降為師長,其下屬軍官也隨之全部降級。高桂滋部有三個步兵團,還有師直屬的憲兵連、機槍連、炮兵連、通訊連、特務連,共約3000人。師部及第一團和直屬連隊駐紮在平定縣城內,其餘二、三團分別駐紮在距縣城五、六裏遠的大營盤內。

高桂滋部退至平定縣後,完全處於客軍地位,它既不是蔣介石的中央軍的嫡係,又不是閻錫山的晉軍。這支部隊裏的軍官多是西北地區的人,士兵又多為河南、河北及山東人。因此,處處受排擠,軍需供給受刁難,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各級軍官因普遍降職降薪,牢騷滿腹,怨聲極大。士兵們更為困苦,幾個月發不了軍餉,偶爾發一點還不夠買幾盒香煙。每個士兵的菜錢每天僅有七、八個銅板,連吃飯都很困難。士兵們換季卻換不了服裝,穿的是破衣服,鞋襪大張嘴,睡覺沒被子,故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流:“山西出的土包子,關餉關的紙票子;閻老西不吃香,破鞋破襪破軍裝,吃的小米摻著糠。”而且,有些反動軍官對士兵更是百般虐待,動輒打罵、體罰,士兵有了病不能站崗,不僅得不到醫治,反被罵成懶種敗類,士兵們不堪忍受這種牛馬生活,便有的單獨離隊,有的結夥逃跑,可是一旦被抓住,輕者被割掉耳朵,將耳朵掛在院內示眾,重者則是被活埋、刀砍或槍斃。僅1931年1月至6月,就有30多名逃跑而被抓回的士兵遭到活埋、打死。對於這種暗無天日監獄般的生活,士兵們真是忍無可忍,盼望著早日能脫離這個苦海,越來越傾向於革命。於是,士兵暴動將一觸即發,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在這支部隊裏,我黨的秘密兵運工作開展得比較早,而且一直未間斷,已有相當的基礎。由於高桂滋是陝北靖邊縣人,這支部隊從陝北起家時招募的也多是陝北人,其中有不少人原是榆林省立六中、榆林職業中學、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的學生,且有不少人已成為中下級軍官。這些青年學生在學校時,有不少人就接受了新的進步思想,具有一定的革命熱情。於1925年9月,我黨地方組織利用軍閥鄭庠舉辦軍官學校訓練班之機,便派了部分黨員打入高桂滋部隊。在高部一直負責電訊聯絡工作的陳子毅就是其中之一。1926年冬,高桂滋為了擴充勢力,在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又招兵賣馬,中共豫陝區委利用此機會,又派遣赫光、苗廣義、劉明德、竇宗融、蒲子華等10多名共產黨員,打入高部開展兵運工作。豫陝區委還特別指示赫光,要盡快在高部建立支部組織,赫光倍受黨組織的重視。

赫光原名萬錫紱,1902年2月生於甘肅省海原縣楊郎鎮(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楊郎鄉),父親是前清秀才,十分重視對赫光的教育。赫光從8歲起便被送入私塾讀書,聰明好學的他16歲考入了平涼隴東公立中學堂。1922年,中學畢業後,適逢隴東鎮守使張兆尹在青年學生中招募軍官,以圖擴充勢力,他便去應試並被錄取,後被派到北洋軍閥吳佩孚所辦的洛陽講武學堂學習軍事。在這個學堂裏已有共產黨秘密組織的活動,馬列主義的著作和一些革命進步的書刊時有秘密傳播。赫光讀了這些進步書刊,好似心靈上的窗戶豁然開朗,使他認識到中國的前途和出路在於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實行社會變革。1924年,他從講武學堂畢業,擔任吳佩孚部直屬機槍連連長,後升任迫擊炮營營長。在第二次直奉軍閥戰爭中,吳佩孚幾乎全軍覆沒。1924年冬,赫光僥幸從戰場上脫險,返回家鄉。他目睹鄉裏土匪橫行無忌,豪紳為非作歹,經濟蕭條,民不聊生,使他激憤難奈,立誌要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1925年冬,赫光被中共豫陝區委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次年,又被派往高桂滋部開展兵運工作。

自從赫光等10多名共產黨員打入高桂滋部後,使這支部隊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帶來了許多新鮮的革命空氣。由於赫光有著講武學堂畢業的資曆,加之參加過戰爭的鍛煉,所以,高桂滋對赫光很器重,不久就任命赫光為少校參謀,直接參與一些軍機事務的處理。赫光利用這個合法的職務作掩護,以整頓為名,淘汰了一些兵痞,選拔了一些具有實戰經驗的老兵擔任骨幹,同時還介紹一些思想較進步的青年與共產黨員接近,以便對這些青年進行培養。經過赫光等共產黨員的出色工作,在一些連隊中逐步發展了一些黨員,並建立起秘密的黨的小組和支部組織。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抓捕共產黨員,在高桂滋部隊中也開始進行清黨。我黨組織為了保存力量,決定將一些容易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撤出,留下一些便於隱蔽,有一些掩護條件的同誌,繼續堅持兵運工作,並指定赫光為高桂滋部中秘密黨組織的負責人。留在部隊的這些黨員根據黨的旨示,在極其艱難的白色恐怖環境中沉著應變,秘密地進行情報搜集與有關工作,有的黨員為防止暴露竟使用英語互相傳遞信息。不久,赫光與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取得聯係,在特委的積極協助下,在這支部隊中又發展了一批黨員,使黨在高桂滋部的力量逐步得到恢複。

1928年4月,魏野疇與赫光共同研究,趁軍閥相互爭鬥,高桂滋部將從安徽阜陽向山東轉移,部隊軍心浮動管理放鬆之機,決定當部隊進入山東省金鄉縣一帶後,發動武裝起義。但由於組織不嚴密,加之準備倉促,起義未能成功,反而造成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壯烈犧牲。從這個血的教訓中,赫光深刻認識到,要取得武裝起義的成功,就必須取得對該部隊一定的指揮權和控製權,必須把槍杆子切實掌握在共產黨員的手裏。為了達到這一點,赫光與一些黨員骨幹進行研究,一方麵要在中、下級軍官中,積極而穩妥地物色和培養一些思想比較進步,具有一定革命熱情的青年軍官,逐步發展成為共產黨員,或成為黨的外圍組織的成員。另一方麵,要想方設法,通過種種上層關係,使一些共產黨員能擔任營、連、排長的實職,逐步擴大黨組織對高桂滋部隊的控製權。赫光首先設法辭去了軍部參謀的職務,下到團隊當了一名營長(高桂滋部退駐山西後,隨著整體縮編普降一級,改任連長)。除此之外還通過多種形式和方法,展開思想發動工作,如通過“互濟會”、“讀書班”等等黨的外圍組織,吸收進步青年參加活動。有的利用同鄉關係“拜把子”等方式,聯絡感情,借機宣革命道理,啟發其階級覺悟,逐步發展了一些黨員。尤其是在中下級軍官中,共產黨員的數量逐步增加。至1930年,高桂滋部在平定縣駐紮時,部隊中的共產黨員已有五十多名,其中不少人都是中、下級的軍官,掌握著一定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