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初,中共山西省委(一個月後改為特委)根據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在山西各地的駐軍中開展兵運工作,派李誌敏以省委特派員的身份到高桂滋部秘密巡視黨的工作,為發動武裝起義做準備。同時,省委還從高桂滋部隊中先後調出拓克寬、吳岱峰等17名共產黨員,參加晉西紅軍遊擊隊的組建工作。
1931年4月,中共山西特委決定並經中央軍委批準,發動高桂滋部舉行武裝起義,創建工農紅軍,並派軍委書記穀雄一親自領導和具體組織。同時,中共山西特委為了加強骨幹力量,還派遣山西軍官教導團的秘密黨支部書記馬芳庭,以及共產黨員的軍官吳耀禮和牛清明3人,從太原到平定打人高桂滋部。馬芳庭通過私人關係打入高部,以給一團副營長劉明德(共產黨員)當勤務兵的身份,從事組織聯絡工作。吳耀禮、牛清明兩人,借招募新兵之機,以普通士兵身份進行活動。
而且,為了配合此次武裝起義,中共山西特委還派人到距平定縣城15裏的陽泉礦區,在煤礦和鋼鐵廠等產業工人集中區進行活動,發動工人開展經濟鬥爭和罷工活動等。中共太原市委還指示黨員較多、工作最活躍的南海街黨支部,組織數十名失業工人做好準備,一旦武裝起義成功,便投奔起義部隊參加紅軍。
穀雄一奉命到達平定後,即刻與赫光等人召開黨員骨幹會議,傳達中共山西特委關於組織武裝起義的決定,並認真研究了發動武裝起義的詳細計劃,以及工作分工等。大家深入分析了部隊的現狀,認為和山西特委對該部隊的情況估計和看法完全一致,發動起義的條件比較成熟,成功的把握比較大。尤其是第一團應當成為起義的骨幹力量,共產黨員的數量比較多,在營、連、排中下級軍官中,共產黨員占的比例比較大,有的營、連基本上控製在共產黨員的手中。而且,第一團駐紮在平定縣城內,緊守著高桂滋的師部和地方行政首腦機關,一旦起義槍響,對迅速控製這些敵要害部門比較便利,因此,加強一團的準備工作應成為重點。經過詳細的預測,認為需作兩種準備:第一種是把高桂滋部的三個團的兵力全部拉出來,組成四個縱隊,約3000多人;第二種是把一團全部拉出來,加上二、三團各一部分,約1700人左右,組成兩個縱隊。要爭取第一種設想,確保第二種設想的實現。之後,在穀雄一和赫光的領導下,組成了領導武裝起義的軍事委員會,以及政治部、宣傳隊、特務隊等組織,分頭按計劃開展工作。
正當武裝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順利進行時刻,一件預料不到的事情突然發生。1931年6月下旬,由於原在中共中央特科主持日常工作的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後叛變革命,使在上海的共產黨秘密組織接連遭到破壞,在高桂滋部潛藏的共產黨員、一團二營八連的排長劉玉珊也受到牽連而被捕(劉玉珊是陝北人,在獄中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後被高桂滋下令殺害)。這一突發事件,在部隊中引起很大反響,有些士兵情緒波動,有些已經爭取過來的士兵開始搖擺,黨的組織已麵臨被破壞的危險,起義也就難免夭折,形勢萬分緊急。然而此時,穀雄一正在太原向中共山西特委彙報工作。情急之下,赫光隻得立即派共產黨員、副營長劉明德借故外出,星夜趕赴太原向中共山西特委請示。特委書記劉天章聽了劉明德的情況彙報後,也感到驚愕和憂慮。經過與穀雄一、劉明德一起分析了錯綜複雜的危險局勢後,毅然決定要當機立斷盡快發動武裝起義。命穀雄一、劉明德急速返回平定,傳達此項決定,選擇時機立即舉事。
1931年7月3日下午,穀雄一從太原返回,在陽泉火車站一下車就趕赴平定,在平定縣城東的一個破窯洞裏,召開了有10多名共產黨員骨幹參加的緊急會議。穀雄一在會上首先傳達中共山西特委關於立即發動武裝起義的決定。他說:“山西特委原來並不急於馬上發動武裝起義,因為不久前黨中央召開了六屆三中全會,批判了李立三路線的錯誤,山西特委計劃把工作的重點放在進一步組織和發動群眾方麵,以便為大規模地武裝起義創造更好的條件。但是,現在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我們必須搶在敵人前麵動手,形勢所逼不得不提前舉事。”然後,讓大家討論如何具體執行特委的決定。大家在討論中一致同意特委的決定,而且認為明天(7月4日)正是發動起義的最佳時機。因為這天是星期六,高桂滋要帶領下屬3個團的團長等人,回北平給其父慶賀六十大壽。師、團的主要頭目不在,一些軍官自然就會放鬆,他們急著回家與妻兒團聚,一些營、連就形成群龍無首,正是舉事的天賜良機。穀雄一、赫光當即決定於7月4日晚舉行起義。接著又詳細研究了具體的行動方案,並分工進行準備。
7月4日,天陰沉沉的,雨斷斷續續地下著,一會兒滂沱大雨往下澆,一會兒是淅淅瀝瀝往下滴,大一陣子,小一陣子,停一陣子。這種天氣令人心中煩燥,也給起義行動帶來諸多不便,但是,這卻動搖不了革命戰士火熱的決心。天黑後,黨員骨幹又集中在一起開會,具體檢查起義行動的各項準備工作完成情況,進而部署當晚行動的作戰方略。由赫光宣布當晚12時為武裝起義的時間,以鳴槍為號,領導這場戰鬥的負責人為穀雄一、赫光、劉明德3人。具體任務是:第一團攻占高桂滋的師司令部,砸開監獄解救被關押的同誌,封鎖反動軍官的住所,破壞交通及通訊聯絡,嚴密監視正太護路軍孫楚和李生達部隊的動向。在戰鬥中如被頑固抵抗的敵人包圍,部隊可從城牆東南角通向城外的暗道撤出(此暗道在兩天前才挖好備用);第二、三兩團駐地距縣城較遠,起義部隊擔任破壞兵營及攻打陽泉火車站的任務。起義成功後,整個起義部隊向北挺進,準備在五台山一帶開辟革命根據地。
然而,就在人們懷著激動的心情,迎接這一莊嚴時刻即將到來的時候,高桂滋師部手槍連的一個班長(共產黨員),在“興盛魁”飯鋪喝酒,因酒醉泄密,被敵人覺察。穀雄一、赫光、劉明德等人聞訊後,立即商量應急措施,果斷決定提前半小時,即午夜11時30分開始行動,使敵人措手不及,隨之立即通知有關同誌。
就在即將開始行動時刻,敵一團二營營長劉孔彰察覺營中情況異常,也頓時產生了懷疑,遂派勤務兵通知時任七連連長的竇宗融和八連連長的王子周,立即前往司令部開會。竇宗融和王子周均為共產黨員而且是骨幹,他倆立即碰頭商量,認為去後凶多吉少,必須設法拖延,於是先把傳令的勤務兵軟禁起來。正當他倆心急如焚的時候,一個神聖而莊嚴的時刻來到了。這就是公元1931年7月4日午夜11時30分,在太行山上這座古老的山城中,中國北方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打響了。他們立即帶領部隊投入戰鬥,首先派一個排兵力,攻打營部捉拿營長劉孔彰。在營部門口正碰上五連連長(係高桂滋的表弟)帶人負隅頑抗,立即將其擊斃。劉孔彰聽到槍聲抱頭鼠竄,迅速從後門逃跑。這時,平定城內槍聲大作,潛藏在通訊排的共產黨員陳子毅,在切斷了敵司令部指揮聯絡的所有通訊網絡後,又派人到縣城的電話局進行破壞,使平定城的所有通訊網絡陷於癱瘓。這時,起義部隊已占領了縣政府,打開了監獄,釋放了全部囚犯,其中有的人馬上就參加了起義部隊的戰鬥。在戰鬥中有個別反動軍官還在企圖頑抗,都被當場擊斃。起義部隊冒雨兵分三路攻打高桂滋的司令部。由於敵司令部位於平定縣的上城,而且敵人已有準備,師直屬的手槍隊和憲兵連火力密布,居高臨下進行阻擊,起義部隊幾次衝鋒都未能奏效。此時,在正太鐵路附近,還駐紮著正太護路軍孫楚、李生達的晉軍部隊。穀雄一、赫光等怕拖延過久,會引起孫楚、李生達部的察覺而派兵增援,所以隻好改變原計劃,顧不上接應遠在城外數裏的第二團和第三團。起義軍的宣傳隊在平定縣城的大街小巷張貼了起義軍的文告,和一批標語和傳單後,趁夜迅速撤出平定縣城。從起義槍響至結束戰鬥僅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第二團和三團的同誌因未能及時得到提前起義的通知,所以,雖聽到城內槍聲大作,但由於情況不明,也不敢貿然行動。何況兵營的營門已由軍官站崗,嚴密封鎖,因此大隊人馬難以拉出,隻有軍官中的少數黨員骨幹,借了解情況為名,通過多種方法闖出營門,急速追趕起義部隊。參加武裝起義的有原一團的八個連,以及第二、三團和師直屬連隊的部分人員,共計1200餘人。這次武裝起義的戰鬥雖然激烈,但由於準備充分,井然不紊,兵強將勇傷亡極少。起義部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深受群眾的擁護。當起義部隊從城中撤出向北轉移時,在縣城西關王公坡居住的光侗叔侄二人,還主動熱情的為部隊做向導。平定縣著名的民間藝人郗富根,事後編了一段評說如實反映了當時的情景:“二十三軍(指高桂滋部在入晉前的舊番號)駐平定,睡到半夜變了心。各街道,亂哄哄,槍彈響了一點鍾。劫了獄,跑了人,嚇壞了縣長李肇林(指當時平定縣長)。手槍隊,在上城,攻的快,把得緊,差點摧了榆林門。走西門,出東門,嘟嘟嗒嗒真威風。沿街走,紀律明,沒有遭害買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