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
中國農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概念。區別在於:其一,在範圍上,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所創造的各種文化觀念的總體。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古就有所謂的漢、羌、夷、戎、狄、苗、蠻部族之分。各個民族在適應和變革其生存環境過程中都創造了有特色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即是各民族文化的總稱;而中國農業文化則基本是指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耕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農業文化是總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其二,在內容上,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古代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所創造的文化,如遊牧文化、手工業文化、商業文化等等,而中國農業文化則特指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緊密相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由於文化體係的內部關聯性,決定了中國農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疊、交叉、融合等多重聯係。但是,在中國古代社會,雖然在社會生產領域出現了其他行業和生產部門,但由於曆史原因並沒有形成與農業相抗衡的力量,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中的決定性部門,所以,就其地位而言,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體係的基礎和核心。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中國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型”
從中國傳統文化生成的思想根源上來看,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範疇及其建構的理論體係是對農業文化成果的吸收、借鑒和進一步概括而形成的。中國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資源和理論背景,如從對農業生產中天、地、人“三才”有機統一的認識形成了更為普遍的‘天人合一’觀念;由對農業生產中金、木、水、火、土五種具體物質形態及其關係的認識抽象成為解釋萬物本體的‘五行’學說;由對農業生產中家庭血親倫理關係的認識擴展為整個社會的道德規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重禮輕法’、‘和合’精神等,都可以在農業文化中找出其依據和根源。可以說,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借以形成的‘原典’。對此,鄒德秀先生說:如果我們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分為基礎文化和派生文化的話,那麼中國農業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其他方麵則是在農業文化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
2.中國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體係的主體和核心
如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的體係。從其反映的產業特點劃分,有農業文化、手工業文化、商業文化、遊牧文化等;從其存在的地域上劃分,有鄉村文化、城市文化等;從文化創造和擁有主體上劃分,有農民文化、知識分子的精英文化、統治階級的文化等。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裏,商業、手工業等行業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城市雖然是政治、軍事的中心,但在經濟上卻依附於農村,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成為鄉村和城市共同賴以存在的基礎;大多數知識分子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途徑由農村而進入權力機構,如此就造成了農業文化對整個文化體係的全麵影響和製約,在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文化觀念中都滲透著農業文化的觀念和主張。所以“中國古代,農業文化不僅是農村的文化,農民的文化,而且也是城市的文化,官、工、商、兵乃至知識分子的文化”。這就是說,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內容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農業文化的延伸和輻射,其中無論是作為精英文化的諸子百家學說,還是作為大眾文化的民間信仰和風俗,大都可以歸結到農業文化的範疇之中。
(二)農業文化在中國古代曆史中長期穩定的原因探析
中國自進入文明社會一直到近代,其間雖有經濟和政治的變化、王朝的更替、外來文化的滲入,但從總體上來說,中國農業文化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仍然保持著高度的穩定性。其基本思想和規範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經濟、政治和人們的心理行為,成為“國民精神”“民族性”的主要內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地理環境的封閉性
不同民族或國度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變革的主要途徑之一。文化交流的實現,一方麵取決於民族文化的特點,另一方麵則受地理區位的遠近、交通是否順暢等條件的製約。在古代社會,由於信息的傳播和交通手段發展水平的低下,地理上的阻隔成為文化交流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中國自古是一個被崇山峻嶺、江海大洋所環繞的國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盡管曾多次試圖衝破天然藩籬與其他國家進行多方麵的交流與溝通,如古“絲綢之路”的開辟,漢代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曆盡艱辛到天竺求法等,但終因自然環境的障礙,文化交流的速度緩慢,從而使外來的微弱的文化信號難以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形成衝擊,相反,外來的文化因素在傳播過程中被中國農業文化所改造以至被同化。如此,中國農業文化就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裏自我衍生、自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