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體小農自然經濟的高度穩定性
文化的起源、演化和變革根植於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之中。自春秋戰國以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由於這種生產方式與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自我協調、排斥其他生產方式的特點和功能,在古代社會中長期穩定地存在,基本上沒有動搖或中斷過。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在中國古代社會之所以長期保持穩定,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農業生產技術體係的不變性。如上所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有著輝煌的成就,產生了內容豐富、獨具特色的農學、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知識以及農業、陶瓷、建築、紡織技術,甚至領先於世界的四大技術發明,但中國的科學,由於過分地注重適用性,缺少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縝密的邏輯論證,沒有形成具有實證性、普遍性和係統性的科學體係,因而始終沒有超出經驗知識的範疇;中國古代的技術正是建立在這些經驗知識基礎上的適用性的“工匠技術”,具有明顯的手工工具和手工技術的特點,利用更廣泛的自然力(機械力、水力、電力等)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生產始終被排除在中國古代技術體係之外。當近代西方以嚴格的實證精神,借助邏輯的力量形成完整的近代科學技術體係,並以機械技術取代手工技術時,此時的中國農業生產卻仍然以秦磚漢瓦、犁耬鋤耙為主要的生產手段。這種低水平的農業生產技術體係不僅難以撕開個體小農分散經營的組織形式,反而有利於這種組織形式的存在,二者相互適應和強化。與此相應,建立在這種生產方式基礎之上,並維護這種生產方式的農業文化自然也就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和轉型,大體不變的文化觀念正是大體穩定的經濟基礎的體現。對此,馮天瑜指出:“中國文化昔日的風采,其源源不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主要來自農耕經濟;中華文化走向近代的曆程坎坷崎嶇,其根源也在於這種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的農耕經濟難以解體……在發生經濟形態轉型之前,生產力水平已不可能出現飛躍,整個文明也就隻能在原有的格局內緩慢發展。”小農生產方式的恒久不變性是中國農業文化長期保持穩定的根本原因。
3.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文化觀念雖沒有自己獨立存在的基礎,但卻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文化的發展具有曆史繼承性。某一時期所建立的文化體係,如果其後人類的生存環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先前的文化觀念和規範就可能為後來的人所借鑒、吸收和利用,從而構成一種曆史性的傳統。人們從這種傳統中尋求便利的規則、方法或行為模式,通過傳統形成文化演進中割不斷的鏈環。係統性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萌芽於殷周時期,初步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奠基於秦漢時期,在唐、宋、元、明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在這個曆史過程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封建專製的政治體係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缺少外來文化的強力衝擊。因此,傳統農業文化體係的變化表現為自我補充與自我完善,形成了陳陳相因的文化傳統。
4.經濟、政治、文化的一體性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穩定不衰,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與中國古代的經濟、政治製度合為一體,依托於社會製度而存在和發展。如前所述,中國農業文化是基於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連的專製政治而建立起來的,適應古代社會經濟、政治存在和發展的要求。正因為如此,它成為統治階級對社會進行控製、組織的理論依據。統治階級或國家政權通過製度將其固定化、規範化。如重農觀念與重農抑商製度的聯結;均平希求與“均田”“限田”政策的對應;皇權觀念與專製主義的合璧;血親倫理意識與宗法製度的對接;等等。在這裏,文化與製度互為表裏、相輔相成,共同維護著小農生產以及農業社會的運行。對此,費正清在論及自晚唐至近代的曆史時說:“中國人是如何獲得長達800多年(晚唐-19世紀)穩定的。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在十三世紀形成了一種平衡,並且在當時的思想、技術條件下達到了完善的程度。這種完美的平衡到了十九、二十世紀,在經受了外界劇烈破壞和撞擊之後仍未完全打破,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中國農業文化之魂,正是附著於中國古代經濟和政治製度之體而長期存在的。
然而,這種經濟、政治、文化的一體化結構,這種“完善的平衡”終究要被中國曆史的巨輪所衝破,以至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