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維文化觀念的紛爭――民國時期中國文化發展模式的設計(3 / 3)

3.馬克思主義文化派

馬克思主義是西方工業社會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剖析,從而發現了社會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及其必然趨勢,形成了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完整的理論體係。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蘇聯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極大地鼓舞和吸引了當時中國一些正處於思想迷茫和理論探索階段的先進的知識分子,他們似乎看到了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曙光。於是,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在經過長期的思想徘徊之後最終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化能夠在中國傳播並被人們所接受,就在於它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為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武器和思想指南。對此,毛澤東曾經指出:“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前夜,共計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民沒有什麼思想武器可以抵禦帝國主義。舊的頑固的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打了敗仗了,抵不住,宣告破產了。不得已,中國人被迫從帝國主義的老家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武器庫中學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等項思想和政治方案,組織過政黨,舉行過革命,以為可以外禦列強,內建民國。但是這些東西也和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一樣,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陣下來,宣告破產了”。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以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社會主義理想為基本內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被進步的思想家所接受和信仰,形成了中國當時思想界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派。盡管在當時影響尚小,且又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但作為當時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卻顯示出其勃勃生機。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軍閥之間的權力和地域之爭使政治對文化的控製有所鬆動,為文化的多元發展留下了空間和條件。這一時期,關於文化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失去其普遍的社會規範力之後,中國社會的發展應選擇何種文化模式,由此形成了各種見解不同的文化模式的設計及其紛爭。這種文化的紛爭和論戰的背後,實際隱藏著農業文化、工業文化以及現代文化思想萌芽之間的較量。其所提出的觀點和主張為傳統農業文化的轉型取向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