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農業文化轉型的取向
在近代中國社會,由於西方國家的入侵,動搖了小農自然經濟的基礎,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傳統農業文化失去了其長期穩定的依托。中國社會萌生的新文化因素和西方文化觀念相結合,構成了對傳統農業文化強大的衝擊力。於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開始了解體的過程並發生了轉向。從轉變的趨勢來看,可以說是在對西方工業文化的吸收和借鑒中向現代文化的轉變和過渡。如上所述,從封閉循環思維方式向開放、創新思維方式的轉變,從皇權觀念向民權思想的轉變,從農本意識向農工商皆本觀念的轉變等,都標誌著由傳統到現代的演進。特別是現代文化的兩大基本觀念――科學與民主自近代以來日漸深入人心並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近代伊始,科學還僅僅被視為“利器”和救亡圖存的工具,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大力宣傳,科學則上升為人類理性所創造的反映自然規律和秩序的知識體係,“科學的方法是辨別事實的真偽,把真事實取出來詳細的分類,然後求它們的秩序關係,想一種最簡單明了的話來概括他”。科學是人認識和變革自然與社會的精神武器。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天文學以及哲學等在近代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並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此,胡適曾說:“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同時,民主觀念經過改良主義、辛亥革命的政治實踐以及學理上的探討,其含義也日漸清晰明顯,民主就是“人民有說話的機會,有聽到一切言論和消息的機會,有用和平方式自由選擇生活途徑的機會,有用和平方案選擇政府和政策的機會”。盡管這個民主觀念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上反映了“主權在民”的實質含義,從而有別於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這種民主意識在近代中國社會,特別是先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那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其社會改良和社會革命的理論基礎。由此可以看出,近代科學和民主思想的興起,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中的經驗思維與皇權觀念,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表現出了經由西方工業文化的啟迪向現代文化逐漸過渡的趨勢。
(二)近代轉型的緩慢進程
在中國近代的百年曆史中,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一些規範和觀念由於經濟、政治的變化和新文化觀念的衝擊而發生轉型。然而,從總體情況來看,此一時期,由於經濟和政治發展水平的製約,傳統觀念積存的厚重,新舊文化的替代舉步維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作為傳統農業文化根基的經濟基礎在近代雖然發生了動搖,但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農業文化的存在仍有自己的空間或社會經濟土壤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自身產生的商品經濟因素以及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的衝擊,打破了小農生產的一統天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出現了動搖甚至解體。但是,新式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大多限於部分沿海地區和城市,並沒有普及到全國範圍。在晚清時期,西方工商業的直接影響主要限於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江沿海通商口岸,而中國內陸市鎮與農村經濟仍然保持著傳統形態,於是就出現了通外商埠的現代經濟形態和內陸傳統經濟形態並存的二元格局。民國時期,雖然新式產業逐步發展,但直到1949年其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左右,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非農人口僅占10%左右。這在一定程度說明,近代中國仍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撐力量。而且在農業生產內部,由於農村工商業發展緩慢,大量存在的仍是小農經濟的簡單再生產。生產的產品除用來交租、完稅、償貸之外,主要用於個體家庭的需要,很少用於市場交換,農民的經濟生活基本上保持著自給與半自給的狀況。可以說,在近代中國的經濟體係中,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包圍著處於起步階段的新式產業。這種經濟狀況投射到文化領域內部,就表現為新的文化觀念雖然對傳統農業文化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和挑戰,打開了傳統農業文化體係的缺口,但並沒有消除傳統農業文化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傳統農業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甚至還居於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