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曆史,揭開了中國曆史發展新的一頁。自此,中國人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使中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和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進一步由傳統農業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型。其間,經過了兩個不同的轉型階段,即建國以後至“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曲折轉型期和改革開放以後的加速和全麵轉型期。
新中國的成立,實質上是製度的變革和重建。在基本的經濟製度上,廢除了生產資料私有製,實行公有製;在政治製度上,推翻了封建專製和外國的殖民統治,實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在建國初期,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給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對小生產者進行改造,引導其走合作經濟的道路。此時所建立的是以無產階級為領導,農民、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廣泛參與的民主共和國,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民主主義社會。
關於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特征,早在建國之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作了係統的探討和詳細論證,為新中國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上的藍本。其中,關於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文化問題的論述,對中國新民主主義時期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具有綱領性的指導意義。
(一)“三位一體”的社會係統觀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也是我們黨的卓越理論家,他在其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文章中,係統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和文化路向問題。他對文化問題的論述,並不局限於文化自身,而是從文化哲學或者唯物史觀的高度,從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相互關係中說明文化的起源、本質和作用,他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這是我們對於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係及政治和經濟的關係的基本觀點。”這段論述,具有深刻的含義:其一,文化根源於社會的經濟、政治生活之中,是對經濟和政治關係的觀念反映,隻有從經濟、政治事實出發,才能認識文化的內容、本質和變遷。其二,文化一旦形成,又會對經濟和政治產生影響。一定的觀念、思想、心理、心態,直接製約著人們的經濟和政治行為,從而引起不同的經濟和政治結果,因此,在曆史發展中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力量。其三,在具體的社會結構中,經濟、政治、文化三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形成“三元一體”的係統結構(三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社會結構)。因此,社會的發展應該是三者的協調並進,不可偏廢。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建立的新中國“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二)新文化的建構原則和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