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國文化發展大政的初步確立(2 / 2)

為了給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和精神動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文化體係,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意識。那麼,這種新文化體係的建構應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現實的需要,以深刻的曆史感和開放意識,提出了新文化建構的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新文化的建設,要以中國社會實踐的需要為根本依據。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經濟和政治服務的,脫離了這個基礎,任何文化都將失去其意義和價值,即使是馬克思主義也應該“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而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其二,正確地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關係,吸取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新文化與舊的民族傳統文化之間並不存在天然的阻隔,相反,幾千年來民族文化的發展積累,包含著大量合理、進步的內容,經改造後可以作為新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的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的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加以發揚光大。”從而體現出在新文化建設中的曆史主義態度。其三,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借鑒、吸取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在新文化的建設中,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以包容的意識和廣闊的胸襟,反對文化建設中的“關門主義”和盲目排外,主張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發展的成果。對此,毛澤東說:“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總之,立足現實的需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新民主主義文化或新文化的建構原則。

在關於新文化的內容上,毛澤東明確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新文化的民族性即指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尊嚴和獨立性,因此,在其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中華民族的特點,以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新文化的科學性即指它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客觀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一致,因此反對一切形式的宗教迷信,也反對唯心主義的主觀構造。新文化的大眾性即指它是為人民大眾服務並為民眾所掌握的文化,“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因為,人民大眾是文化的活的載體,他們的實踐活動是文化創造的豐富源泉。因此,這種新文化區別於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的文化。

應該說,新民主主義時期所形成的文化理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論,新文化的建構原則及其內容,為新民主主義時期以及其後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確立了新中國文化發展的大政方針。如果沿著這種文化路徑堅持走下去,中國的文化發展將會更快地實現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然而曆史的偶然性卻打亂了這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