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關於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變遷和轉型的全部考察和研究中,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體係中與農業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具體思想,因為這些思想因時而變,在曆史的浪潮衝刷下逐漸相應的轉變,難以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然而,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綿延千年,在古今文化的交流中又遠播萬裏,至今不僅影響著中國人的致思方式和價值取向,而且在世界範圍之內,從近代西方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到現代的英國思想家羅素、湯因比、李約瑟等人,都對中國古老的農業文明給予了高度的讚譽。當代美國哲學家理查?羅蒂下麵的一段話大致可以代表西方文化界對中國文化的一般性態度:“在一切非西方的文化間,中國的文化無疑是最古老、最具影響力,也是最豐富多彩的。人們或許因此可以希望,在西方理解自身過程中最近發生的變化,將有助於西方知識分子從中國方麵多多獲益。”這種情況表明,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體係中包含著因時而變和相對穩定這兩個方麵的內容。所謂因時而變是指與當時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具體思想和結論,當這種生產和生活發生了變化,與之相連的具體思想也必然相應的轉變。所謂相對穩定的內容是指在對具體的生產、生活經驗概括和體悟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般性、普遍性思想,這些思想往往具有超時空的意義,它並不因環境的變化而完全發生變化,因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正是這兩方麵的內容集中地體現著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中所積累形成的智慧。這種農業文明的智慧經現代的創造性轉換,可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對現代文化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如何認識和評價中國傳統農業文化
論及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首先牽涉到對它的認識和評價方法,方法的正確性與合理性直接關係到結論的公允性。對此,我們認為,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認識應運用辯證的思維和認識方法。
1.全麵深入地探析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中所包含的豐富內容
首先,要係統地了解和分析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具體內容。中國傳統農業文化是在幾千年農業社會裏所形成的思想、觀念的總和,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宏觀的人與自然兩大係統及其關係到微觀的個性心理,都有具體的論述和觀點,由此構成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博大精深的體係。因此,應對其具體內容和相互間的關係進行正本清源的全麵性認識,形成整體性的和係統性的把握。其次,要認真解讀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探析其核心和主旨。在一個成熟的、完整的文化體係中,依其觀念的深淺程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按王滬寧的觀點,一個文化係統可分為三層結構,即操作成分、核心價值和原本精神。操作成分是文化的表層結構,是應付實際的社會生活而提出的適用性觀念,因此容易隨著生活實踐的變化而改變;核心價值是操作成分的依據,可以對適用性的具體觀念作出解釋,是文化中較為深刻的層次;原本精神“可以說是一定民族在一定曆史―社會―文化條件下形成的總體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狀態根植於社會土壤,紮根於人們的觀念形態和心理結構,‘百姓日用而不覺’,它表述了人們對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最基本觀念”。這種原本精神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內核”或哲學理念,它成為該民族思維和行為的最終依據和出發點,決定著各種文化觀念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係,其中也同樣有表層和深層結構之分。如在中國農業社會中所倡導的克製人欲,對自然資源的節儉、循環利用等思想,在其背後所隱藏的就是自古形成的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天人合一”觀念。可以說,一種文化的價值並非取決於它表層的具體結論或主張,而主要取決於超越表象的深層“內核”或精神主旨。因此,在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認識中,應在整體和全麵了解其具體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析和挖掘其中的精神意蘊。
2.曆史地評價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長短得失
每一種文化體係及其所包含的每一具體觀念和思想,都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一定的作用並對以後產生持續的影響。究竟這種文化具有積極意義還是消極意義,是精華還是糟粕,主要取決於後來的評判。首先,要將該種文化置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分析其作用和功能。就中國傳統農業文化整體而言,它是產生於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生活基礎上的思想體係,在兩千多年中國農業社會的曆史發展中,它成功地維係著中華民族的團結,使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的衝擊下沒有長時期地出現解體和分裂。16、17世紀之前中國的物質成就和知識技術並不落後於西方社會。其次,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具體內容所產生的影響也應具體地和曆史地分析。評判一種具體的文化觀念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往往沒有絕對的標準,在一定場合和條件下具有積極的意義,而在另一種場合和條件下則可能具有消極的意義;反之亦然。如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中的“貴義輕利”觀念,使人局限於個人的道德修養,輕視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和創造,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作用,但卻產生了維護人與人關係的和諧、避免人與人關係分裂的積極作用,甚至對當今的個人主義、物欲主義也有抑製和糾偏作用。這種具體的、曆史的分析,有助於人們克服在文化評價中要麼肯定、要麼否定的二元對立錯誤。
(二)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中的“基本內核”
今天,當我們站在文化轉型和文化重建的轉折點上,回首審視中國傳統農業文化時,我們發現,傳統農業文化的一些思想和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革而失去了其規範力和影響力,新的文化觀念在更大程度上和範圍內占據了人們的心理空間,此便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轉型的實質含義。但同時我們也發現,生長於中國農業社會土壤中的一些較為深刻的理念則頑強地突破了時空的限製而延伸到今天,構成了文化發展中由傳統到現代的一條割不斷的線索。這部分的內容集中凝結在深層的民族精神和哲學理念之中,我們將其稱之為中國農業文化的“基本內核”。其中包含著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隻有耕耘,才有收獲;個人的存在、家庭的興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安定,皆以耕耘為基礎;世世代代不間斷的耕耘和勞作是家業興旺、國家繁榮之本。正是農業社會的這種生產環境培育和造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和性格,它激勵和支持著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從貧弱走向富強。我國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在總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時曾多次指出,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發展不竭的精神動力。他說:“曆史上有兩句話,就是《周易大傳》上的兩句話,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一句話就是《易傳》上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說永遠奮發向上,永不止息,永遠自強,不被環境所屈服,積極奮鬥。”這種產生於中國農業社會的民族精神,其意義和作用絕不僅限於農業社會,它是中華民族在各個曆史時期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狀態。同時,這種農業文化的遺訓也是反對消極頹廢、庸碌無為,激發創造熱情的精神動力。
2.和合理念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不僅要上順天時、下應地利,依從於自然條件,而且人與人之間要結成一定規模的群體,形成合力。正是在這多重因素的有機結合中才能獲得生產的收成。對這種農業生產複雜關係的抽象認識,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中最高、也最抽象的觀念――和合理念。和合理念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多元存在、多種要素的相互關聯和作用中形成一個有秩序的整體。對此,中國古代思想家曾以比喻的方式進行解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之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其大意為,五味相拚,才能成一道美餐,不同的聲音,才能湊成一曲美麗的樂章。這個比喻的背後實際上反映著一種深刻的哲學理念,即具有不同性質和特點的事物相互結合,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如此則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和秩序。這種和合理念有兩種基本的表現形式:其一為天人之合。天人之合是說天、地、人三個要素相結合構成宇宙係統。在這個宇宙係統中,各種要素各有其位,不能相互僭越,人隻能順天應時,不能試圖主宰和超越自然。“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其二為人人之合。在社會曆史領域內,人與人應該通過一定的關係連結為群體,這是人類生存之必需。而人人相離相爭,則必然導致社會的解體和混亂,人類將失去存身的家園和精神上的依托。對此,荀子說:“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孔子亦言“和為貴”。為了達到人人之合,必須通過各種倫理道德規範或行為原則等將不同的個人聯結起來,使每一個人都能明其責、安其位、尊其則,如此就形成了一個等級有序、上下有別的和諧的群體和社會。可以說,中國古代的一些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其思想主旨是為人人之合以及社會整體和諧提供行為準則。概而言之,中國古代的“和合”理念作為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人類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