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相互關係在思想方式上的凝結和反映。整體思維是主張從整體出發去認識各個組成部分的特點與功能,同時又從各個部分的關聯中去認識整體,整體是思維的出發點。在中國古代,這種整體思維在各個領域都普遍地表現出來。如在農學思想中,農業收成是天、地、人綜合作用的產物;在醫學思想中,把人的機體看做是各個部分通過經絡而聯係的整體,從各個部分的聯係中探查病因和確定治療方法。對此,美國學者卡普拉曾高度評價道:“在西方醫學中,具有最高名望的醫生是對身體的某個部分有詳細知識的專家。而中醫理想的醫生是哲人。他們懂得所有的宇宙模式是如何在一起共同運行;他們以個體為基礎來治療每一個病人;他們的診斷不是把病人分類為某種特殊的疾病,而是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每一個病人的總的精神和身體狀態以及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關係。”甚至在軍事思想中,天時、地利、人和的整體環境被看做是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總之,整體思維是古代中國人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思維定式。
(三)現代文化的智慧之源――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流變和轉型過程中,前麵所論及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基本內核”始終潛藏於民族精神的深處,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內在靈魂。時至今日,在社會的工業化過程中,由於西方工業文化消極的因素影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裂痕逐漸拉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國農業文化的一些思想特質卻閃現出它的智慧之光,它不僅可以對西方工業文化起到補偏救弊的作用,而且也為現代的可持續發展文化觀念的建立提供可以借鑒的思想資源。
1.農業文化對工業文化的補偏救弊
農業文化何以能對工業文化起到補偏救弊的作用?這要具體分析農業文化和工業文化所產生的背景以及它們各自的精神特質。
農業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初級階段,是農業社會生產和生活關係的反映。在農業社會中,由於人類的知識生產不足、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低以及社會分工不充分等原因,人們還不具備征服和支配自然界的條件和能力,相反,人們隻能在對自然界的順應和依從關係中謀求生產的發展和自身的存在。同時,在農業生產中,由於個體力量的弱小而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群體,這就形成了“人對人的依賴關係”。而作為此一時期的文化,所關注的必然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如何達到和諧與統一。因此,“和合”觀念是農業文化的精神特質。工業文化是第二種文化類型,它是工業社會的精神體現。在近代工業社會,理性的解放、科學的興起、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於是人成為自然的主宰,自然界則成為被征服的對象,形成了人與自然界“主客分立”。同時,社會競爭的需要又激發了個體的權力、自由、利益等自我意識的膨脹,群體的利益被置於個人利益之下。在這種背景之下,“離分”觀念在工業文化中占據主導性地位,成為工業文化的精神特質。
無可否認,以“離分”為精神特質的工業文化,曾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滿足了人類物質經濟需要,但由此也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分裂與離異,導致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阻。因此,以農業文化的“和合”精神匡正、救補工業文化的“離分”意識,重建旨在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矛盾的現代文化體係,既是人類生存本性的需要,也是社會持續發展的文化要求。對於東方農業文明與西方工業文明之間的這種互補關係,中外的一些有遠見的思想家曾進行過嚴肅而認真的思考。被稱為“世紀智者”的英國思想家羅素認為,以“和合”精神為標誌的中國農業文明,因其反映了人類生存的智慧,因而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精神走向。他說:“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了數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所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與祥和。然而,歐洲人的人生觀卻是推崇競爭、開發、永無平靜、永不知足以及破壞。導致破壞的效率最終隻能帶來毀滅,而我們的文明正在走向這一結局。若不借鑒一向被我們輕視的東方智慧,我們的文明就沒指望了。”深諳中國文化的李約瑟也認為,人類如果想要進一步的發展,必須進行新的文化選擇,而新文化建設“我想最重要的任務就莫過於歐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彙合了。”
2.現代文化中的傳統智慧
現代文化的形成,從其思想資源上是農業文化與工業文化新的綜合與創新。那麼,古老的中國農業文化為當今的現代文化留下了哪些有價值的思想資源呢?
(1)“天人合一”觀念與當代天人關係的重建。當代社會發展所麵臨的一個重要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與衝突。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係統失調使人們陷於生存的危機和困境之中。當然,解決這些問題最終要依靠人類的實踐活動和科學技術的力量,然而在此之前,人類觀念的變革起著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何走出先前的“人類中心主義”誤區,建立人的生存、人的活動與外部自然界之間的平衡關係,是現代文化建設所麵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在這方麵,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它不僅從哲學的層麵上論證了“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天、地、人不可分割的有機關聯,而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泛愛萬物,天地一體”,“民胞物與”、善待自然、關愛自然的厚生思想。在具體的生產和生活中,主張應克製人的欲望,節儉和循環利用自然資源,順應自然節律,不逾自然之道,不亂自然秩序。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中包含著較為係統和完整的天人協調思想。現代文化,就其內容來說應該是一種“生態文化”,它是基於社會現實的需要,對人和自然的關係作出理論上的規劃,從而指導人們在實踐中正確處理與自然界的關係,重塑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生態文化正處在探索和形成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及其所包含的豐富的思想內容無疑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被吸收利用,從而成為現代生態文化的組成部分。
(2)群體本位及當代人與人親和關係的重塑。在當代社會,不僅出現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人與人關係的緊張和對峙。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物欲主義的蔓延和膨脹以及圍繞著經濟和政治利益而展開的爭執與戰爭,割斷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具有的親和關係,人際關係的冷漠、無助、失信和猜忌,使人產生了“比鄰若天涯”的孤獨感。當代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對此曾感歎道:“我們隻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而他人卻是地獄。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社會凝聚力和整體協調能力的減弱。因此,作為適應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現代文化,應致力於協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論建構,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提供理論參照。在可借鑒的思想資源方麵,中國農業文化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對人的依賴關係”為特征的農業社會,產生出了注重人倫關係協調的農業文化,形成了一套以注重相互之間的對待關係為基本內容的“義務型”倫理,通過相互之間的義務將整個社會連為一體,所以是一種群體本位的價值體係。如在具有濃厚農業文化色彩的儒家學說中,孔子提出了以愛為核心的“仁”的範疇,荀子提出“禮”的範疇。此外,墨家還提出了“兼愛”,即無差別的人類之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在一般的人倫關係中,主張重義輕利、重誠守信、禮讓為先、謙卑為懷。可以說,在中國古代的價值觀念中大多強調的是整體效益,主張以“德”、“禮”對個人私利私欲的約束、收斂來達到群體之間的和諧。在今天,重新倡導這種群體本位的價值觀念,不僅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有糾偏和補正作用,而且對重塑人與人之間的親和關係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