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誰人不想,古有秦始皇海外求仙丹;今有現代醫學的各種先進手段。日前,國際自然醫學會在全世界範圍內認定了5個長壽之鄉,其中中國就有兩處:廣西巴馬和新疆和田。這未嚐與中國傳統中醫學中所提倡的養生方法沒有關係。但看流傳下來的成語——順其自然、心平氣和、與人為善、和氣生財、禮讓居先、淡泊明誌、虛心實腹、適可而止、修身養性……與養生相關的就有不少。其中,“吐故納新”是不得不說的一例。
故,舊的;納,接納,吸收。“吐故納新”典出《莊子·刻意》:“吹吻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原意是通過這些動作和鍛煉,可以使人健康長壽,是道家養生的方法之一。指吐出濁氣,吸入清氣。後比喻排除舊的,吸收新的。明·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修真煉性,吐故納新,煉坎離以延年,煮鉛汞以濟物。”明·陸采《明珠記·買藥》:“夜夜朝朝,納新吐故,潛收靜處功夫。”
從這一個成語中我們可以初窺到中醫養生的門道。事實上,中國曆史上有關養生的論述不絕於書,注意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對今天的保健、預防醫學研究,使人們以良好的身心狀態生活和工作,都有著不少積極的意義。
早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便有了長壽觀念,《尚書·洪範》所言“五福”中第一福是“壽”,“六極”中第一極是“凶短折”。春秋戰國時期,養生學萌芽,先秦諸子著作中幾乎家家都有關於健身長壽的探討:《論語》“五不食”講飲食保健,“三戒”講情緒衛生;《墨子·節欲》講去欲養生;《管子》主張存精養生;《內業篇》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精存自生”;楊朱提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荀子》提倡動以養生,言“形具而神生”,“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對養生論述較詳的還是《老子》、《莊子》、《呂氏春秋》和《黃帝內經》。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返璞歸真,故《老子》提出“靜以養性”的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致虛極,守靜篤”。《莊子·齊物論》更進一步提出“虛以養神”觀點,提倡“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純素之道,唯神是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產生了“坐忘”、“心齋”、“聽息入靜”、“廣成子靜坐”等養性煉神靜功行氣術。
《呂氏春秋》成書於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秦國,法家的進取精神反映在養生學中,產生了“動以養形”的理論:“流水不腐,戶樞不樓,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用其新,棄其陳,腆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在這種思想促動下,古老的導引術、按摩術迅速發展,由《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所言導引、按摩及長沙馬王堆蘭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可推知先秦導引術、按摩術發展的盛況。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知最早的醫學著作,也是先秦養生學的總結之作,其養生思想中貫穿了一個“和”字:
(1)陰陽相和。“生之本,本於陰陽。”“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故上古真人“把握陰陽,呼吸精氣”,中古真人“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而皆能壽永。
(2)天人相和。“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故壽“可以百數”。“若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3)形、氣、神相和。“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髒以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若“五髒皆虛,神氣皆去”,便會“形骸獨居而終矣”。故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這種理論對後代養生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漢董仲舒則承先秦儒家、醫家之說,以天道比附人體,主張“循天之道以養身”,強調“人理之符天道”,要“推大地之精,運陰陽之類以別順逆之理”,順陰陽之和“以得天地之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實則繼承了先秦的“順天運動說”。東漢荀悅在《申鑒·俗嫌》中道:“善治氣者,由(猶)禹之治水也。”“故君子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奎閉滯底(抵)。”並將導引促氣血流行之理運用到行氣術中,創立了引氣循行體內之術:“若夫導引蓄氣,曆藏(髒)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疾。”這種“曆髒內視”的以意引氣行氣術,為唐宋內丹術大、小周天行氣法開創了技術先導。東漢醫家在這種順應天道、動以養生的理論指導下,提出“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華佗語,見《後漢書·方技傳》)。於是,著名的程式導引術“五禽戲”應運而生,氣生丹田、意引氣行的煉氣動氣功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