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吐故納新(2 / 2)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動、靜養生論開始融合,既重視動以養形,又重視靜以養神。西晉稿康《養生論》曾說“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便可久壽,應“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清虛靜泰,少私寡欲”,“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而達保神養形的目的,既主張清虛保神,又主張吐納養身。在這種論說的影響下,養生術也出現合用現象。

葛洪對前代養生家們偏執一術的狹隘作法提出批評,強調“籍眾術之共成”,才可“內修形神”、“外攘邪惡”,故在《抱樸子》中對漢魏以來的煉丹術、行氣術、導引術、房中術以及服食、辟穀等都有總結性論述。

南朝宋、梁時期的養生學家陶弘景繼承了這種傳統,在《養性延命錄》中輯錄了“上自黃、農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養生理論和養生術,對行氣、導引、煉丹、按摩等都有所研究論述。這種兼收並用的傳統一直被後代卓有成就的養生家所繼承,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以至宋、元、明、清人的養生著作中都廣收行氣、導引、服食、按摩等養生術。

隋唐時期,孫思邈在稻康論說的基礎上在順應自然、“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千金要方·養性》)思想的指導下,對養生觀中的動、靜理論作了更為恰切的論述,提出“流水不腐”,養生貴在於動,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又提出養生也要倡靜,如道教“坐忘”、佛家“禪定”,但也不能“久坐久臥”,“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主張起居有時,飲食有節,用“僵仰之方”(即導引)以調筋骨,“吐納之術”以祛疾邪,“補瀉之法”以通營衛,忍怒抑喜以全陰陽,服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無彎,“養性之理,盡於此矣”,強調動靜相宜,全麵養生。在這種理論帶動下,隋唐養生術呈現著諸術合流的狀態。如《千金要方·養性》所錄“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和“老子按摩法”將導引與按摩相結合,司馬承禎的“養生操”則將梳發、叩齒、行氣、按摩、導引結合在一起,它們為著名程式化導引術太極拳的出現開創了建構模式。

宋初道士陳摶承魏伯陽的“歸根返元”逆向演化說,刊《無極圖》於華山石壁,其圖“為圓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極上,初一日玄北之門,次二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日五氣朝元;次四陰陽配合,日取坎填離,最上日煉神還虛,複歸無極”,“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

《無極圖》在“人體小宇宙論”基礎上,奠定了內丹學“順則生人,逆則成丹”的生命逆向演化理論框架,將“歸根返元”的生命逆向演化說具體化、程序化,講明了內丹術“煉精化轟,煉轟化神,煉神還虛”的基本步驟,成就了內丹學說的基本骨架。北宋中期人張伯端潛心於《無極圖》研究,積平生所悟,於北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悟真篇》,講明了內丹原理及其修煉方法,重申修煉精、氣、神應按萬物化生法則反其道而修之,說:“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薛道光注曰“陽主生,陰主死,一生一死,一去一來,此常道順理之自然者也。聖人則之,反此陰陽,逆施造化,立乾坤為鼎器,盜先天一器為丹,以丹煉形。入於無形,與道冥一,道固無極,仙豈有終?”

這種“逆則成仙不死”的歸根返元學說,是建立在“天人相合”的哲學思想之上的一種生命逆向演化理論。在這些學說、理論的指導下,產生了靜中有動的古代行氣術結晶——內丹大、小周天行氣法和動中有靜的古代導引術結晶——太極拳。

太極拳是在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的基礎上,結合《黃庭經》的“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吐納之法,南陳王廷創造而成的。這種健身術以“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太極理論為指導,要求演練時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做到手、眼、身、步與呼吸吐納有機統一,以追求形隨意至、氣選神往的高度境界。其拳勢動作仿太極圖呈弧形伸縮旋轉,連貫而圓活,配合發自丹田的內氣,以腰為軸,四肢劃弧,通過旋腰轉脊等弧形運動,以意導氣,氣貫全身,通任、督、帶、衝諸脈,使內氣隨轉膀旋腕、轉膝旋蹂而達於四肢,歸複丹田,成為一種動靜相合、剛柔相濟、虛實相間、內外俱練的導引行氣相結合的健身術,亦是“運動派”和“清虛派”雙重理論指導下的產物。

一滴水反應太陽的光輝。由吐故納新看中醫養生學,可知其博大精深:長生有術,養生有道。吸取古代養生中的精華為現代所用,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