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感人的線條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也具有深入描繪對象內在本質結構中的非凡穿透力,國外美術教學中發展出的設計素描也具有同樣的道理(西方設計素描在我國美術設計教學中已被廣泛用運,但在部分院校還存在著理解上的不準確與差異)。線的遊動的手感,疏密有致的穿插,質樸無華的情韻,準確透澈的辨析,都構成其無可替代的美感。當然,後來也有人給線藝術冠上了許多別的稱號,如所謂的“十八描”,雖有其獨到之處,但其畫蛇添足,劃地為牢之舉,又使其失去了線藝術的光彩。畫到熟時情韻所致,講品格,見修養,經緯有致,演繹分明,多一線覺則太雜,少一線又不可,個人見長,習性有異,故人人都有其獨具一格的描法,這恐怕是十八描所無法替代的。
在許多人的作品中,我們常驚喜地看到縹緲的流雲被凝固,雜亂的樹木服從在規整的放射狀中靜靜地伸展,複雜的輪廓處理得整齊而清晰……藝術家們很巧妙地利用各種手段對經驗性的視覺作了調整和改變,從而創造出畫麵特有的視覺美感。傳統美感和經驗性視覺經過不斷的總結和升華,形成一種程式化的內在本質,要主動從這種程式化中尋求各自的突破點,是需要獨具慧眼的勇氣與才智的。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更要忠實於自己的創作。當藝術的想象駕馭你的視覺時,你會覺得寫實與裝飾、具象與抽象之間,隻是風格與手段的追求不同,並不存在美與不美的本質衝突。
在藝術千變萬化的今天,固定的畫種界線在模糊或消失,美術的觀念和畫家的探索同時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自由空間,寫實與裝飾設計這兩種形式都被空前地加以互補、滲透和平等對等。在我們的藝術教學中,人類這些寶貴的觀念性的進步,是值得我們大大地加以珍惜、研究、總結和發展的。我們認為在現有的美術教學體係中既要堅持重視必要的基礎訓練,又要敢於大膽地打破專業框架,淡化畫種界限,在可能的條件下,提供學生廣泛而自由地涉獵各類畫種和各種表現形式,讓學生在一個多層麵、多向性、無指令性約束的狀態中自由地做出專業選擇。整體的教學應在圍繞如何發現美和表現美這一根本問題展開,使技能訓練、藝術鑒賞、理論傳授形成有機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在學科的全方位構架的基礎上融彙古今,貫通中外,學會思索,大膽創新,讓學生從各種渠道吮吸各自需要的藝術靈泉,在具備了相對完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發現並確立適應自我個性的探索研究方向,從而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7.
【2】李偉,張月.圖案與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4.
【3】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
【4】餘樂孝.應用美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6.
【5】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中國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6】林家陽,馮俊熙.設計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作者簡介:樊莉,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美術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