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圖形在現代招貼設計中的應用(2 / 3)

(三)打散重構

中國傳統圖形的打散重構過程是在新媒體、新技術以及新觀念的衝擊影響下而不斷更新拓展的過程。是基於設計主題思想下的,對傳統圖形符號形式上的打破重組、構圖上的打破重組、應用功能上的打破重組。通過符號化、抽象化、概念化的處理,提升傳統圖形的平麵視覺美感以及信息傳達功能。正如鮑列夫在《美學》中所說:“藝術設計的過程需要重新組合客體,甚至有可能從各個方麵借助組合的客體。”例如中國傳統的冰裂紋,取材於自然界冰川湖泊冬季冰麵開裂的肌理效果,常用於江南傳統建築的窗戶裝飾或屏風中,具有典型的東方優雅的氣質與美感。在“蘇州印象”海報中,將冰裂紋獨特地應用於“州”字的筆劃中,使得這一傳統的建築裝飾圖案在應用功能上重新組合,展現出淡雅朦朧的東方美學意境。

(四)中西合璧

中國傳統圖形符號如何在現代視覺藝術中重新煥發光彩,對於中國傳統圖案研究具有卓越貢獻的雷圭元先生在《圖案基礎》一書中談道:“借鑒古人,借鑒外國,是提高自己圖案創作水平的途徑之一,要善於利用。”借用雷先生的話,我們也可以認為,在招貼設計的圖形創作中,對於傳統圖形符號的重新演繹也可以借鑒西方的構成概念以及現代設計手法,創造出既具有東方豐富寓意與哲理,又具有現代視覺美感的傳統圖形符號。學習和借鑒西方的優秀設計,還要擺正兩者的位置,做到中西結合,以中為主,源流結合,以源為主。突出東方文化的特點,繁榮民族文化。例如紀念“台北建城一百二十周年”的招貼設計,將古韻十足的城門,利用線的延伸,以現代的誇張透視手法進行表現,既具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氣息,達到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二、意象的體現

何為“意象”?“意”就是指意念、想法,“象”就是物象。《辭海》解釋“意象”為:表象的一種。即由記憶表象或現有知覺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藝創作過程中意象亦稱“審美意象”,是想象力對實際生活所提供的經驗材料進行加工生發,而在作者頭腦中形成了形象顯現。意象是人的精神主宰所改造了的形象。在意象的建構過程中,主題思維一直主動地活躍其中,通過不同程度地展開主觀聯想和想象活動,對物象進行加工、變形、重新組合,進而創造出新的審美形象。意象是超越感性而又不脫離感性,超越自然之象而又不脫離自然之象,是意與象、主體精神與客觀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意象的建構過程中,意始終不脫離感性的象。在觀象到取象的過程中,象既是主體對客觀對象思維的切入點,又是聯結主客體的溝通媒介。中國的傳統圖形注重立意,以意取形,以意設形,以意寫形,形意兼備,自然界的飛潛動植、天地萬物以至於行雲流水都注入人的主觀情感和意念,自然的客觀景象與人的主觀情感融彙演化,展現出豐富的畫麵。無論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還是無翼而翔的敦煌飛天,以及獅頭鹿角蛇身鷹爪的龍,其中所傳達的意象之美,打破了現實世界對於想象的禁錮,超越了自然的界限,帶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感受。

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跨國性傳播的要求日益突出。由於不同的地域和自然條件、經濟形態、以及生活方式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任何國際間的交流都是不同民族和國家間文化的溝通與互動,隻有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底蘊才能在國際傳播中取得成功。為了滿足國際溝通的需求,設計中自然要尋找國際共通的表述語言,對信息的認知形成共識性。圖形作為一種有意義的視覺語言,它們都攜帶著標明自身的獨特信息,這些信息不僅是我們判斷事物之間互相區別與聯係的感覺依據,也是我們認識和理解事物,探索事物本質特征,引導我們作出正確反映的依據。傳統圖形所表現出的獨特形式美感以及其負載的東方文化內涵,使人們免去因文化背景、地域差別、語言交流、種族等不同帶來的交流障礙,通過視覺圖形而達到心靈之間的直接溝通。以全球化的視野來全方位地審視傳統圖形的發展,不僅是本土文化自我延續,更可以借助其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廣泛影響力,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麵也表現出極大的推動作用,更好地起到國際傳播及交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