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書法發展
隋、唐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繁盛的時期。
隋代書法隋代立國時間較短,書法雖臻於南北融合,但未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僅為唐代書法起了先導作用。隋書法家有僧人智永曾用30年時間,書寫《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東各寺院。其書法傳王羲之法而有所變化,平正和美,體兼眾妙。有石刻《真草千字文》傳世,流傳日本的《真草千字文》墨跡,亦傳為智永所書。另一位書法家為丁道護,傳世書法作品有《啟法寺碑》,現原碑已佚,僅有一拓本流傳。
隋代碑刻和墓誌書法流傳較多。隋碑內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故簡要精通,彙成一局,淳樸未除,精能不露。隋代著名的碑刻有:《龍藏寺碑》、《曹植碑》、《賀若誼碑》、《孟顯達碑》、《寧□碑》和《董美人墓誌》、《蘇孝慈墓誌》、《元公墓誌》和《元公妻姬氏墓誌》等。這些碑刻和墓誌,結體或斜畫豎結,或平畫寬結;風神或渾厚圓勁,或秀朗細挺;都能符合變化,自成麵貌。
隋代《龍藏寺碑》
唐代書法唐代書法可分三個時期:初唐、盛唐、晚唐。
初唐,唐初社會安定,經濟日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展,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倡導書學,並竭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這對唐代書法的發展和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曹植廟碑
唐初書法家的代表是歐陽詢、虞世南和褚遂良3人。歐陽詢的書法,法度嚴謹,雄深雅健,以險峭取勝。代表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皇甫君碑》、《房彥謙碑》等,墨跡有《夢奠帖》、《卜商帖》、《張翰帖》等。虞世南,曾受業於隋代智永,被認為是王羲之的正統傳派。其書法沉粹安詳,不露鋒芒,筆力堅實,外柔內剛。代表作品為《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在唐初三家中是後起之秀,字清勁秀穎又內含筋骨,在筆法上有新的創造。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碑》、《房玄齡碑》等。另有薛稷,師法褚遂良,曾同歐、虞、褚並稱初唐四家,作品有《信行禪師碑》等。與薛稷風格相近的薛曜,作品有《封祀壇碑》、《秋日宴石淙序》、《夏日遊石淙詩並序》等。唐太宗李世民在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上都頗有建樹,其書法學王羲之,首創以行草書入碑,有《晉祠銘》、《溫泉銘》等傳世。他在理論上主張學書法應學其骨力,並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讚,稱其書盡善盡美,古今第一,還以重金收購其書法墨跡。因此上行下效,研習王書成為一時風尚。唐高宗李治亦善書法,作品有《李□碑》、《紀功頌》、《萬年宮銘》等。
唐·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埤》
稍晚的重要書法家有孫過庭和李邕。孫過庭善草書,師法王羲之、王獻之,工於用筆。其書法俊拔剛健,被認為是二王草書典型傳派,傳世墨跡有《書譜》。李邕是一位才華橫溢和多產的書法家,多以行書入碑。書法瘦勁厚重,縱逸通達,作品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等。
這個時期的書法家還有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傳父法而有變通,矩□森嚴,意態飄逸,略少含蓄,作品有《道因碑》、《泉男生墓誌》等。賀知章善草書,有落筆龍蛇之喻,傳世作品有草書《孝經》。陸柬之為虞世南的外甥,書法學虞世南,傳世作品有墨跡《文賦》。
另如趙模《高士廉塋兆記》、王行滿《韓仲良碑》、敬客《王居士磚塔銘》、王知敬《衛景武公李靖碑》等一大批書法家及其作品也都有相當的成就。
唐·李邕:《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盛唐,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書法藝術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提高。書法風格由初唐方整勁健趨向雄渾肥厚。這時出現了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著名書法家,他們分別在狂草和楷書方麵開創了新的局麵。
張旭,人稱張顛,創狂草,有草聖之稱。唐玄宗時,以李白的詩、裴□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號為三絕。其草書千變萬化而不離規矩。他又能寫極嚴謹的楷書,其《郎官石柱記序》被認為唐人正書無出其右。懷素與張旭合稱“顛張狂素”。懷素從顏真卿、鄔彤處得張旭筆法。其字如驚蛇走虺,張雨狂風。有《自敘》、《苦筍帖》、《食魚》等墨跡傳世。顏真卿是一位勇於革新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多用中鋒,結體豐茂,莊重奇偉,稱顏體。他遺留的碑刻最多,且極富變化。如《多寶塔碑》結字勻穩,秀媚多姿;
青州舍利塔下銘
《宋廣平碑》豐潤圓挺,寬博疏朗;《顏勤禮碑》風神飽滿,用筆奇偉;《中興頌》宏博渾厚,意興飛揚;《顏家廟碑》莊重遒勁,大書深刻;《麻姑仙壇記》秀頗超舉,神采舒和。其草稿《與郭仆射書》和《祭侄季明文》則頓挫鬱屈,縱橫磅礴,成為書法中的楷模。徐浩工楷隸,其作品有《朱巨川告身》、《不空和尚碑》、《大證禪師碑》等。柳公權是繼顏真卿之後的重要書法家。人稱顏筋柳骨。其字遒勁圓潤,楷法精嚴。傳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功德碑》等。這時期著名書法家還有鍾紹京,作品有《靈飛經》;蘇靈芝,作品有《田仁畹德政碑》、《易州鐵像頌》等。
唐代篆、隸書亦頗興盛。篆書成就最高的當推李陽冰。顏真卿書碑,多由他篆額,世謂聯璧之美。他初學《嶧山碑》,後變化開合,勁利豪爽,自成一家。作品有《三墳記》、《般若台題名》、《謙卦碑》等。其他擅長篆書者還有王遒、李靈省、瞿會問、袁滋、唐玄度等。
隸書名手更多。唐玄宗以善隸著稱,所書《石台孝經》、《紀泰山銘》等影響很大。時以韓擇木、史維則、蔡有鄰、李潮並稱隸書四家。韓擇木有《葉慧明碑》,史維則有《大智禪師碑》,蔡有鄰有《龐履溫碑》。其他善隸者還有盧藏用、梁□卿、劉□、顧誡奢、竇泉、韓秀榮兄弟等。
晚唐,這一時期,唐國勢漸衰,書法也沒有初唐、盛唐興盛,但也出現一些書法家,如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隸書都為後世所稱道。
唐代的書法作品除上麵所述著名書法家墨跡、碑刻外,還有許多不知名作家所書寫的大量墓誌和經生所寫的佛教經卷,都是重要的書法資料。唐代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孫過庭的《書譜序》不僅是一篇優秀的草書精品,也是一篇文思綿密、詞簡意賅的書法理論著作。該序從溯源流、辨書體、評古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等
6個方麵對書法的奧義進行了全麵論述,被後人視為準則,影響甚大。張懷□的《書儀》、《書斷》等亦多真知灼見。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則是第1部古代書法理論的總集,收羅廣博,選擇精審,對後世書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2.隋唐書法家
(1)懷素
懷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卒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嗬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
《高僧傳》記載,懷素的曾祖父錢嶽,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父親錢強做過左衛長史。陸羽《懷素別傳》說:懷素的伯祖父釋惠融也是一個書法家,他學歐陽詢的書法幾乎可以亂真,所以鄉中稱他們為“大錢師,小錢師”。
懷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聰明好學,做事少年老成,甚得父母鍾愛。因此人人說他“學必成功,才當逸格”。
懷素十歲那年,“忽發出家之意”,急得雙親唉聲歎氣,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所謂“猛利之性,二親難阻”。他在《自敘帖》裏也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
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驚人的。李肇《唐國史補》中曾描寫道:“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集埋於山下,曾曰‘筆塚’。”《懷素別傳》說:懷素家貧,家裏買不起紙,隻好在寺裏的牆上、衣帛上、器皿上練字。又說,嚐於故裏種芭蕉萬餘株,剪其葉以供揮灑。後來又做了一塊漆盤和一塊漆板,寫了擦,擦了寫,以致把盤、板都寫穿了。懷素“棄筆成塚,盤板皆穿”的勤學苦練精神,難怪李肇說他“有筆如山墨作溪”。
懷素草書的名氣,在青少年時代已經遠近聞名。當時有位朱逵處士,聽說少年和尚草書有名,特從遠處趕來衡陽,拜訪懷素,並贈詩道:“衡陽客舍來相訪,連飲百杯神轉王。”“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隻畏盤龍走。怪狀崩騰著轉蓬,飛絲曆亂如回風。……於今年少尚如此,曆睹遠代無倫比。……”永州太守王邕也親自登堂拜望懷素,贈詩道:“衡陽雙峽插天峻,青壁巉巉萬餘仞。此中靈秀眾所知,草書獨有懷素奇。懷素身長五尺四,嚼湯誦咒籲可畏。銅瓶錫杖倚閑庭,斑管秋毫多逸意。……我牧此州喜相識,又見草書多慧力。懷素懷素不可得,開卷臨池轉相憶。” 向李白求詩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懷素二十二歲。這年李白已五十九歲,在巫峽遇赦後,從長流夜郎乘舟回江陵。在南遊洞庭瀟湘一帶時,被懷素找到求詩。兩人雖是忘年交,李白精神十分振奮,當即寫了一首《草書歌行》,讚揚他:“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向徐浩京筆法向蘇渙求詩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懷素三十一歲。他由零陵出發,作萬裏之行,求師訪友,向當代名家探求筆法,經衡陽、客潭州。於代宗大曆二年(767),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筆法。黃山穀雲:“唐自歐、虞後,能備八法者獨徐會稽(浩)與顏太師(真卿)耳。”(《題徐浩碑》)詩人蘇渙在長沙遇見了懷素。當時正是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懷素要蘇渙題詩,蘇渙就寫了《贈零陵僧》(一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張顛沒在二十年,謂言草聖無人傳。零陵沙門繼其後,新書大字大如鬥。興來走筆如旋風,醉後耳熱心更凶。忽如裴曼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蚊龍。又如吳生畫鬼神,魑魅魍魎驚本身。鉤鎖相連勢不絕,倔強毒蛇爭屈鐵。西河舞劍氣淩雲,孤篷自振唯有君。今日華堂看灑落,四座喧呼歎佳作。回首邀餘賦一章,欲令羨價齊鍾張。琅誦□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顛複狂!忽然告我遊南溟,言祈亞相求大名。亞相書翰淩獻之,見君絕意必深知。南中紙價當日貴,隻恐貪泉成墨池。”
詩中稱讚懷素是“草聖”張旭之後唯一繼承人,稱讚徐浩的書法幾乎淩駕於王獻之之上,如果懷素得到徐的賞識,定會“洛陽紙貴”。“貪泉”一詞是雙關語,一指水名,在廣東南海縣西北;一指貪錢、貪財。末句大有深意。不出所料,後來徐浩成了貪官。《資治通鑒》代宗大曆五年,說他“貪而佞,傾南方珍貨以賂(元)載”。
拜訪鄔彤
次年,懷素北上嶽州。《自敘帖》上說得很清楚:“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凝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
他到了南昌,寫了一首《洪州詩》,抒發胸中的抱負。此詩已佚,隻在宋代董逌的《廣川書跋》中留下了“漢家聚兵楚無人”一句。董逌解釋道:“懷素似不許右軍得名太過,謂‘漢家聚兵楚無人也’,其與阮籍言‘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氣也略等矣。”可知懷素胸懷大誌,要超過前人。
鄔彤是懷素的表叔,懷素便拜表叔為老師。鄔彤是張旭的學生,顏真卿的同學。鄔彤便把他留在家中,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王獻之的書法如寒冬枯樹等,一一給懷素講解;鄔彤又將作字之法的一個“悟”字教給懷素。所謂“悟”,就是要抓住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如山巒、鳥獸、蟲魚、花果、日月、星辰、風雨、雷霆等等,加以觀察、分析、研究,從中得到某種啟發或感受,並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感情灌注在草書之中,因此獲得了許多成就。
一天,懷素要辭別而去,鄔彤對他說:“萬裏之別,我無一物相贈,很感抱歉,我想有件寶贈送您。”當時傳說,鄔彤藏有王羲之的《惡溪》、《小王》、《騷勞》三帖,這是無價之寶,懷素認為表叔將以此物相贈,可是臨走時,鄔彤對懷素道:“草書豎牽,似古釵腳,勉旃!”意思是說草書的直連(如豎),應像古代的釵腳那樣的古樸圓渾,希望你勉勵吧!原來就是這麼一句寶貴的臨別贈言。
看“夏雲隨風
懷素離別了鄔彤,這次是應禮部尚書張謂的邀請,去京城長安。唐代任華有詩記載道:“狂僧,狂僧,爾雖有絕藝,猶當假良媒,不因禮部張公將爾來,如何得聲名一旦喧九垓。”
古人說:“用誌不分,乃凝於神。”懷素對鄔彤的諄諄教誨是刻骨銘心的。有一天,懷素看見幾塊浮雲,像棉花團似的一朵朵分散著,映照著溫和的陽光,雲塊的四周射出金色的光輝,太陽已被浮雲遮蔽住了,不禁令他憶起“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李白詩句。一會兒這些積雲又很快地消散了,它們又成為扁球狀的雲塊,雲塊間露出碧藍色的天幕,遠遠望去這些白雲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一會兒像奔馬,一會兒像雄獅,像大鵬,有的像奇峰。忽然烏雲密布,雷電齊鳴,風雨大作。這時候他恍然想起鄔老師說的一個“悟”字,我何嚐不可把這些夏雲隨風的變化運用於狂草之中呢!正如《懷素別傳》所說:“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又說:“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一一自然。”從此懷素的狂草,有了一個飛躍,衝破了王羲之、王獻之受章草的影響束縛,創造性地形成了他自己的狂草風貌。
看公孫大娘劍器舞
《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準其頓挫之勢也。”公孫大娘是開元時有名的女舞劍家,她的弟子也擅長舞劍。詩人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寫道:“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詩中還說劍光明亮閃爍,好像後羿射落九日;舞姿矯健輕捷,猶如群神駕龍飛翔;舞劍開始時,前奏的鼓聲暫歇,好像雷霆停止了震怒;舞罷時,手中的劍影好像江海上平靜下來的波光。懷素看了公孫劍器舞後,大受啟發。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布、筆勢往複中增強了高昂回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向顏真卿求張旭筆法
懷素四十歲至京兆,向顏真卿求教筆法,並請作序以“冠諸篇首”。《廣川書跋》說:“書法相傳至張顛後,魯公《顏真卿》得盡於楷;懷素得盡於草。”懷素是通過顏氏而學到張旭筆法的。顏真卿說:我二十多歲時,曾遊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三十五歲,從醴泉罷職回來,又特往洛陽去訪張旭,繼續求教。有次我再三要求張長史教筆法,長史許久不說,乃左右盼望,心情不舒暢而去,我跟在他後麵,走到東竹林院小堂裏,張公坐在床上,命我居於小榻邊,說道:“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誌士高人,豈可言其妙!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子,可須思妙。”張旭舉出“十二筆意”授顏真卿,顏就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懷素。又問懷素道:“你的草書除了老師傳授外,自己有否獲得感受?”懷素道:“貧僧有一天傍晚,曾長時間地觀察夏雲的姿態。我發現雲朵隨著風勢的轉化而變化莫測,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龍翻騰,或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或如大鵬展翅,平原走馬,不勝枚舉,美妙無窮。”顏真卿說:“你的‘夏雲多奇峰’的體會,使我聞所未聞,增加我的廣識,‘草聖’的淵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後繼有人了。”
晚年撰經
懷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貫休詩:“師不談經不說禪。”《唐釋懷素食魚帖》後李璜說懷素既食肉又食魚。《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誌在“狂草”而已。
懷素對佛學也很有研究。有位曇元德尊,從《律藏》中選編了一部《四分律》。相州日光寺有個叫法礪的法師也研究《四分律》,著有《四分律疏》。有一天,他聽了懷素對《四分律》的解釋,大為吃驚,感歎道:“我研習這書三年了,古人的義章錯誤實在太多,解釋的任務要落在你的肩上!”從此懷素編撰《四分律開宗記》。懷素還懂梵文,能翻譯。他的堂叔父錢起有詩道:“釋子吾家寶,神清慧有餘。能翻梵王字,妙盡伯英(張芝)書。”
他晚年患風痹病,於貞元十五年圓寂,享年六十二歲。
(2)張旭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麵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讚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穀、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讚歎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張旭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