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寒食詩帖
紙本,25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歎。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複為之,未必及此。”
羅池廟碑
行楷。羅池廟,原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廟內立有韓愈撰寫,沈傳師書寫的《羅池廟碑》,其石久佚。此碑據蘇軾所書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詩”真跡上石,刻於宋嘉定十年(1217)。楷書十行,字大四寸。清人書:“《羅池廟》健極,本唐人法而變其方整,本晉人韻而偏側取勢,擺宕有姿,大小長短,隨其結體。此碑筆力扛鼎,結體雄健,似乎從顏魯公《東方畫讚》化出,肥而不腫,厚而不軟,實為蘇字大字之冠。”
赤壁賦
蘇軾真跡精品的代表作。紙本,行楷書。其書法豐腴勁秀。明董其昌對它評價很高,認為此卷書法“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筆法,況墨法乎。”這正是由於他的文學修養深厚,書法傳統功底堅實。結字在方整中有流動的氣勢,特別是用墨雖濃,而靈活不滯,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無窮,被稱為宋代第一,並不為過譽。
豐樂亭記碑
楷書。《豐樂亭記碑》歐陽修撰文,原石刻於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間重刻。此碑是蘇軾晚年書法力作之一。前人稱“體度莊安,氣象雍俗”,確為恰當,字體楷中稍見行意,有“筆圓而韻勝”的特點。明人王世貞評論他“自顏真卿,徐浩,結體雖小散緩而遒偉俊邁”,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證。
(3)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穀。《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的行書,如《鬆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至於他的草書,趙孟頫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歎。”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其主要作品有:花氣熏人帖、黃州寒食詩卷跋、李白憶舊遊詩卷
花氣熏人帖
草書,紙本。黃庭堅的草書在“宋四家”當中應該說是水平最高。他“學草書三十餘年”,從張旭、懷素處窺到了筆法的堂奧。後人評價他的草書高於他的行楷書。此帖第二行還斤斤於行草之間,似覺拘謹,從第三行開始便洋洋灑灑,一任自然,於點畫亦不大注意,而極得天然之妙。
黃州寒食詩卷跋
是他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後寫的一段跋語,此跋曆來為人們所珍視,與原帖合稱“雙璧”。《寒食帖跋》表現了“黃書”的基本藝術特點。《跋文》用筆鋒利爽截而富有彈性。其字寫得藏鋒護尾,縱橫奇崛,其長筆畫波勢比較明顯。由於黃庭堅善於把握字的鬆緊,因此形成了中宮收縮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們也稱其為輻射式書體。在布局上,《跋文》常從欹側中求平衡,於傾斜中見穩定,因此變化無窮,曲盡其妙。從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從整體看,呼應對比,渾成一體。此跋給人以神情飽滿,氣勢貫通的感受,決無荒率之病,達到了藝術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後不無得意地說:“他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李白憶舊遊詩卷
草書墨跡。洋洋灑灑五十二行,三百四十餘字。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後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穀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