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尼克鬆的“水門事件”之謎(1 / 2)

理查德·尼克鬆,1968年當選為美國第三十七位總統。就是他,在中美經曆了多年斷交之後,首次向中國領導人伸出友好之手。由於他執政期間政績突出,因此在1972年的總統競選中得以連任。但在1974年8月8日,他卻在電視上向全國民眾發表辭職演說。說出了自己稱之為“有生以來最難出口的一句話”:“所以,我將辭去總統職務,明天中午生效。”究竟是什麼令這位沒打完仗的總統下了戰場呢?

尼克鬆於1913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約巴·林達,在附近的尼惠蒂爾長大。他的父母親是當地基督教教友會的信徒,以經營雜貨店為生。尼克鬆在成長中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儉樸和勤勉。從十幾歲開始,他就幫助父母經營雜貨店的蔬菜分店,攢錢作為大學費用。後來,他就讀於惠蒂爾大學,不僅成績名列前茅,而且是一位辯論家和學生會主席,之後又在杜克大學研習法律,畢業後進入律師界。二戰中,他參加了南太平洋的戰鬥,並受到兩次表彰。離開海軍後,尼克鬆便以共和黨人的身份在加利福尼亞洲地區參加國會競選,當選為國會議員。由於他對於國家在國內外的安全表示關注,贏得了聲望。1950年,尼克鬆進入參議院,1952年,他贏得了副總統的提名,當時年僅三十九歲。在1952年至1960年任副總統的八年時間裏,他將這個傳統上無關緊要的職務變成了相當重要的職務,每次競選中他都是不屈不撓的競爭者,在艾森豪威爾總統生病時,又三次有效地填補了總統的空缺。1960年,尼克鬆又參加競選總統,以微弱劣勢敗給約翰·肯尼迪。1962年,競選加州州長再次失敗,但是他在共和黨中依然享有很高的聲望。1968年,尼克鬆再度出山,贏得了大選。他當政後不久,立即建議國會改革選舉團、征兵製度、郵政製度、稅務製度以及福利製度等,並為最高法院任命了一些具有保守的法哲學思想的人。此外,他還在外交上取得了許多突破,如成功地結束了美國在越南的戰爭,開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關係新局麵,多次訪問莫斯科使美蘇關係得以緩解,並達成限定核武器條約等。也正是由於他的卓越政績,使他在1972年得以連任。如果沒有“水門事件”醜聞發生,他的政治生涯將會更長。

事情起因源自1972年6月18日《邁阿密先驅報》刊載的一則新聞,即:“企圖在民主黨總部裝竊聽器的邁阿密人在華盛頓被拘留。”報道說:6月17日有5個人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所在的華盛頓水門大廈被捕。這五個人中,有四個是從邁阿密去的,其中一個自稱是中央情報局的人,另三個是古巴人。他們隨身攜帶著照相機和電子偵察設備,在安裝竊聽裝置時被發現而被捕。警方調查表明,那個自稱是中央情報局職員的麥科德恰恰是尼克鬆“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安全顧問,另外四人也很可能是受雇於該委員會的特工。一時間,“水門事件”成了全國關注的爆炸性新聞。這些人為什麼要在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裝置?這與正在進行的總統競選有什麼瓜葛呢?

民主黨借機對共和黨展開攻勢,他們對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和竊賊提出民事訴訟,要求賠償一百萬美元,後又增至六百萬美元。專門辭去司法部長職務,充任尼克鬆競選連任委員會主席的米切爾不得不向新聞界聲明,在水門大廈被捕的那5個人的行為純屬個人行為,與委員會毫無關係。

但事情遠非那麼簡單。6月20日,《華盛頓郵報》刊載消息。稱已被捕的人員隨身攜帶的通訊錄中,發現了曾在白宮任職的前中央情報局特工人員霍華德·亨特的名字。他曾在尼克鬆的高級顧問科爾森手下任職。一時間,輿論嘩然。尼克鬆很不安,召來心腹詢問是否有“自己人”被卷入這場局麵中,目前的調查與口供會不會被民主黨抓住把柄,對競選不利。當霍華德告訴他。查究水門行動的主使人已經查到競選連任委員會財政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身上,聯邦調查局正在追查麥科德身上的款項出自何方時,尼克鬆十分緊張,命令手下人阻止聯邦調查局的調查。

盡管白宮利用其執政權利進行掩蓋和阻撓,核查機關的調查依然沒有停止。9月15日,麥科德等5人被依法起訴,同時被起訴的還有中央情報局的特工霍華德·亨特和戈登·利迪。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正在進行的大選。尼克鬆最終擊敗了對手,獲得連任。

水門事件的陰影並未因總統的連任而消散,相反卻愈來愈大。1973年1月8日有關部門開始對霍華德·亨特進行審訊。他不僅與潛入水門大廈的5名案犯有牽連,而且曾和利迪一起在白宮的縱容下,私闖曾把五角大樓關於越南戰爭的秘密材料交給報社發表的心理專家埃爾斯伯格的辦公室,企圖竊取加害埃爾斯伯格的材料。尼克鬆召集法律顧問約翰·迪安準備用重金收買亨特,令其免開尊口。出乎意料的是,迪安“反戈一擊”,不僅說出白宮幾名重要人物與5名竊賊潛入水門大廈一案有關,而且坦白了案發後的一係列掩飾真相的企圖,聲稱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總統的內務顧問埃利希曼都有“阻撓司法的舉動”,總統的私人律師坎姆巴克曾受命籌款給水門事件的被告。就連關在獄中受審的麥科德也指控米切爾應對他們潛入水門大廈行竊一案負責。他們的供述令白宮和尼克鬆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