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卡特·克拉克私立學校位於帕薩迪納市無軌電車線的起始點上。校舍是一套紅木構築的平房,有草坪環繞,不遠處還有一個不小的操場。這是一所富人子弟學校,來自南加利福尼亞州富貴家庭的學生都在此就讀。
入學不久,巴頓不得不比別的學生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苦。學校生活的沉悶使許多同學把不滿發泄到這位新來的同學身上,他們對巴頓在課堂上偶爾出現的閱讀和拚寫上的錯誤加以嘲笑和羞辱。“喂,巴頓同學,再來一遍,就像這樣……”有些同學模仿他發音不準的朗讀,不時引起哄堂大笑。有些同學還在黑板上模仿他不規整的拚寫。巴頓感到很憤怒,但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千萬不能辱沒家族的榮譽,勇敢地戰鬥。”他仿佛感覺到祖先一直站在峰巔上,觀察他的一言一行,評判他的言談舉止,考測他的意誌能力。想到這些,他不禁暗下決心,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礙,要以祖先們的標準檢驗自己的言行,不斷地督促自己奮發向上,力爭有資格繼承巴頓家族的傳統。他寫道:“我們家族的祖先一直在催我奮進。如果我稍有遲疑,我就可能玷汙我的血統。”
每天早晨,巴頓在鍛煉結束以後,都要拿一本父親給他精心挑選好的著作,在附近的樹林中找一塊僻靜之處,模仿父親給他和妹妹朗讀時的姿態,放開喉嚨,一字一句,抑揚頓挫地進行朗誦。經過持之以恒的練習,他的閱讀和拚寫能力大為提高。父母及安妮姑姑紛紛來信向他表示祝賀。他們的拳拳愛心和大力支持鼓舞了巴頓,振奮著他的精神,促使他決心取得成功。這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更主要的是為了報答父母和效法祖先。
在學校,巴頓最喜歡的功課是曆史課。他認為曆史是由偉人們的個人品質所決定的。他們以其愛國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和巨大的力量推動了曆史的前進。每堂曆史課上,巴頓都是一個異常活躍的人物。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他幾乎都能對答如流。而且對於其中涉及的某些軍事知識,他也經常能夠提出富有創意的觀點。這些都得益於上學之前父親給他講的曆史故事、偉人的經曆和軍事家的功業及進行軍事遊戲時,父親向他灌輸的一些軍事知識。巴頓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敏銳的分析、思考能力令教師驚訝不已,稱他為“本校有史以來最具資質的學生,前途不可限量”。
每年巴頓的曆史成績都在所有同學中列第一位。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巴頓在數學、幾何等其他科目上的成績卻始終不是很好。他對曆史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經常手不釋書,即使在其他課上也是如此。
巴頓的體育成績也很出色。入學後不久,巴頓就入選了校橄欖球隊。
那年秋天,樹葉開始發黃。巴頓和一大群孩子在草坪上參加了橄欖球選拔賽,爭奪加入校橄欖球隊的資格。
教練在隊前踱步,緩慢地巡查著這些初次參加秋季橄欖球比賽的孩子們。他走到巴頓的麵前,上下打量了他一會兒:“你被錄取了。”
巴頓被選入球隊後,一開始先擔任“阻擋”。
但巴頓喜歡打線上球。對他來說,這就像在天堂裏舉行婚禮一樣令他感到刺激:兩個人碰撞在一起,一個要向前跑,另一個則要阻擋他;一個與另一個的對抗往往采用封鎖、阻擋、突破邊線等戰術。
終於機會來了。在賽季中期的一個星期天上午,教練對一名“一線衛”隊員的場上表現不滿意,於是在更衣室召開的比賽方案會議上,他審視了首批上場隊員,然後說:“巴頓準備上,擔任右邊衛。”
巴頓一旦得到這個角色,決不會讓別人把它奪回去。在本賽季的其他比賽中,這個“一線衛”的角色一直由他擔任。在一次比賽中,他一人獨得30多分,為本隊戰勝客隊確立了絕對優勢。一夜之間,他成為校際橄欖球比賽中的叱吒風雲的人物。
在學校體育活動中造就的良好的身體素質,也為巴頓日後步入軍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斯蒂芬·卡特·克拉克私立學校的6年中,巴頓幾乎看遍了身邊所能接觸到的全部曆史方麵的書籍。其中既包括詩歌,也包括個人傳記、戰爭回憶錄等。
蘇格蘭詩人瓦爾特·司各特爵士的作品最受他的歡迎。他的史詩描寫了蘇格蘭的生活、傳說、部族、格子呢、風笛、俠士等等。這些都加強了巴頓對傳統文化習俗的理解。《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講述了人類為反抗悲慘命運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它引導年輕的巴頓去思索人類如何去與命運抗爭,把握自己的未來。色諾芬的《遠征記》刻畫了萬人軍克服重重險阻的遠征及其統帥小居魯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又為巴頓展示了人類自身的衝突,揭露了一部分人自私醜惡的靈魂,讚揚了人間的真善美。《舊約》談到了公正與邪惡的鬥爭。麥考利的《古羅馬詩歌》和吉卜林的史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樂趣無窮。所有這些都使他回味無窮,讚歎不已。
這些著作和詩歌對巴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他產生了某種神靈崇拜意識,相信靈魂轉世和精神感應,並形成一種幻覺:他仿佛生活在其他曆史時代,是一名鬥士——一名古希臘的重甲步兵、古羅馬兵團的戰士、東羅馬貝利撒留將軍的騎兵、斯圖亞特王朝的蘇格蘭高地人、拿破侖的勇士等等。
軍事統帥們富有傳奇色彩的戰爭故事更使巴頓迷戀不已。漢尼拔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作戰行動充分顯示了用兵自如、膽量超人和對關鍵時間、關鍵地點的敏銳感覺。愷撒率第10兵團在高盧的征戰、聖女貞德在奧爾良抗擊英軍、拿破侖統軍在意大利對反法聯盟作戰、華盛頓率部在北美大陸上的對英作戰等等,都展示了充滿活力的個人領導才能和神秘莫測的軍事指揮藝術魅力。對於在南北戰爭中因防禦頑強而號稱“石牆”的美國南部同盟軍將領傑克遜,巴頓也尤為崇拜,其中更多的原因是由於巴頓家族的幾位成員都曾在傑克遜的麾下任職。這些人作戰勇敢,指揮有力,充滿自信,戰績赫赫,成為巴頓效法的楷模。每每閱讀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戰爭故事,巴頓都會激動不已,不自覺地置身於戰爭之中。
18世紀的拿破侖·波拿巴一直是巴頓最崇拜的軍事統帥之一。拿破侖是法國曆史上最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對於他的軍事謀略思想,巴頓尤為欣賞。
巴頓認為,拿破侖用兵的超人之處即在於充分地運用和發揮自己軍隊的特點,迅速地、機動地運用軍隊,在出色的運動中發動堅決的進攻,殲滅敵軍兵力,奪取戰役的勝利。
曼都亞戰役和奧斯特裏茨戰役這兩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拿破侖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其共同特點是兵貴神速,出奇製勝。巴頓對這兩次戰役大為驚歎,稱為拿破侖的經典之作。在曼都亞戰役中,拿破侖統帥4萬多缺吃少穿的部隊,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越過阿爾卑斯山天險,進入意大利。此時奧地利集中了8萬餘人,企圖一舉消滅4萬法軍。而拿破侖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采取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的戰法,首戰告捷;爾後連續6天打了6個勝仗,攻占了意大利北部重鎮——米蘭。一個半月後,拿破侖以2萬餘人的兵力,再次擊敗了6萬餘奧軍,並攻占了具有鑰匙之稱的曼都亞要塞,迫使奧軍提出和談,簽訂了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