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話說創新(2 / 3)

這與通用新總裁伊梅爾特的創新意識有很大的關聯。

此前,通用汽車工人的工資遠遠高於國際同行水平,而伊梅爾特通過種種改革措施,將和汽車工人工會簽訂新合同,工人工資降至日本豐田公司工人的工資水平。

同時,伊梅爾特還宣布裁減4000名白領員工,其中包括450個高級管理職位。因此,“新通用”在美國的員工人數將降至88萬,全球員工人數為235萬。

最重要的創新,是伊梅爾特決定投巨資向未來燃油經濟性更高的汽車方向發展。

這一係列的措施,讓通用汽車公司迅速走出破產保護,重新贏得了生機。

德魯克認為,管理者如果沒有新的思維、沒有創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是絕對不行的。管理者要在管理工作中大膽實踐自己的創新性的管理思想,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實驗過程。同時認真加以總結,最終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論或理念,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或風格。

創造價值

德魯克在The-Unseen-Revolution(《看不見的革命》,1976出版,1996年以The-Pension-Fund-Revolution《退休基金革命》重版)中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誕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有限責任公司能夠幸存下來嗎?如果你的公司舉步維艱,你應係統地審視公司的五個假設。下一個社會中能夠生存的公司必須擁有“領導改變的能力”以及打造熊彼特所主張的“創造性破壞”的能力,即創新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創新的目的是有效利用資源、提高生產力、創造價值,進而提供政府和非營利機構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顯而易見,創造價值是創新真正的考驗。

德魯克認為,創新的考驗也是對質量的考驗,並不是“我們是否喜歡這個‘創新’”,而是顧客“是否願意花錢去消費這個‘創新’”。這就要求管理者一定不要理想化,管理者若對市場需求沒有清醒的認識,那麼創新很可能還沒有成形便已中途夭折。

創新的重點在於要在當下產生影響,而不是幾個世紀之後才派上用常管理者除非可以把創新轉化為效率、業績,否則就沒有意義。

創造未來

德魯克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德魯克認為未來並不是科幻小說,或者是漫無邊際地猜想。“我希望管理者要經常做到‘望向窗外,去努力做那些別人能看見但不能理解的事物’。”

德魯克提醒管理者“現在就擁抱未來。堅決的、勇敢地通過我們自己的行動去塑造未來”。他認為,“創新可以主宰我們的命運,或者我們可以主宰變化。”

在這樣一個知識性社會,真正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創造力、知識和徹底用創新來驅動未來。這是一個良好的循環,能夠產生動力,並依靠取之不勁用之不竭的想象力來進行。德魯克先生認為一個健康、茁壯成長的企業群體應該依靠一個健康能夠正常運轉的社會。

創新要存在於企業當中,一個運轉正常的企業需要管理者保持平衡,它需要一個有效率的市場,而效率正是企業的特色。

“管理者必須接受和創造未來的責任。出於自覺地應對商業企業的這一重大經濟任務,是卓越企業與平庸企業的區別所在,也是卓越管理者與吃幹飯者的區別所在。”德魯克說。

創新實例

發明不等於創新

德魯克說:“創新不同於發明,創新與發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理念。”

創新是一種“經濟上”的術語,而非“技術”術語。“非技術性的創新——社會創新或經濟創新——與技術創新至少是同樣重要的。”德魯克強調說。

發明是將想法轉化為具體結果,如一個產品或者一個具體的實質性的東西。創新是管理學術語,是將一個想法轉化為收入和利潤。在實驗室裏很美妙,在市場上卻一敗塗地的構想,不能算是創新——那充其量不過是好奇心的表現。正如伊梅爾特所說的:“沒有客戶的創新是毫無意義的,那根本不是什麼創新。”

從2004年開始,蘋果用iPod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市場,並且改變了一些音樂、媒體和消費電子公司所參與的遊戲。在此過程中,蘋果迫使競爭對手按照自己設定的規則參與遊戲。這還不是最高明的,蘋果在設計iPod時培育了一些新的能力,這又催生了iPhone(手機上網),從而改變了手機企業的遊戲。

另外,前麵已經進行論述:當前的競爭是前所未有的激烈,而且隻會更加激烈。互聯網的出現,讓價格變得更加透明,這會降低企業的利潤。 保持領先的唯一途徑就是創新。

檢驗創新的標準

“創新是一種直觀卻又十分抽象的東西,開發新產品當然是一種創新,而且是重要的創新,但它不是創新的全部。”德魯克說。

德魯克認為,企業的管理者把創新作為一切活動的中心,“並且按照正確的方式去執行”,那它會發現,不僅在產品上能夠創新,而且在職能、物流、業務模式和流程等方麵都可以進行創新。像戴爾供應鏈管理的流程、沃爾瑪存貨管理的實踐(前文已經有詳細的論述),都是改變了舊的商業模式的創新。

“如果(你)認為創新就是投資一部分資金,任由研發實驗室裏那些科研人員去研發,然後坐等結果出來,那你就錯了。”德魯克說,“有人認為,隻有讓一個‘孤僻的天才’或者一個小團隊遠離大家,躲進一個車庫之類的地方,這樣才能有創新。其實,這種想法會導致人們產生退縮心理,這對於創造創新型企業是一種致命的傷害。”

當然,德魯克認為“天才確實存在,而且確實能夠拿出產生巨額利潤的發明”,比如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事例(但天才畢竟是極少數的),但是消極等待有人喊出“找到啦”的企業,有可能在等待中死去。

德魯克以天才發明家的托馬斯·愛迪生為例,愛迪生在商業實驗室裏對助手說:“賣不出去的東西,我就不想去發明。銷售是有用的證據,有用就代表著成功。我們不能像那些德國教授一樣,把畢生精力用來研究蜜蜂身上的絨毛。”

德魯克認為,尋找創意固然重要,但是除非我們有一個可以複製的流程把靈感轉化為業績,否則就毫無意義。

組織的創新

德魯克說:“每一家尋求發展的組織都必須調整自身結構,使之適合‘尋找創新’,出發點是認清結構變化並非威脅,而是機遇。”關鍵是要是被出那些代表著真正的機遇而辯護,比如組織所遇到的意外成功。

德魯克認為,任何組織的成長都有極限,“猶如任何生物的成長都有其限製一樣”,企業如何跨越這個極限?又如何突破這項限製?

德魯克以人作為比喻,“人決不會忽然變胖,企業也決不會突然變大,人們攬鏡自憐警覺性高,企業則不然。企業常誤以為增加脂肪就是成長,其實規模成長越大,對企業並無益處。”

企業正確的目標應該是“越來越好”,正確的做法則是組織的創新,組織的創新才是組織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