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莎菲女士的日記》為代表的丁玲的早期創作結束以後,丁玲的生活、思想、創作都經曆過曲折的變化,胡也頻的犧牲使她的思想有了新的覺醒,使她成為共產黨員。最著名,也最能代表她後期的思想和藝術的作品是她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

盡管土地改革過去是她從未經驗過的,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她參加土改工作乜隻有極短的時間,但這部作品的特點,它取得的成功,是有她過去的藝術生活做準備的,它繼承了丁玲自己已經形成的創作個性。沒有像她那樣一進入文學生活便開始顯露的獨立觀察生活的稟賦,沒有長久形成的她的敏感和深沉的眼光,這部作品不可能成為至今仍然是中國表現土地改革鬥爭的最好的作品。

這部作品顯著的特點就是表現了農村的複雜的階級關係。不同的階級,包括敵對的階級都會因為姻親關係等等而互相交錯,而且這種情況也不能不使人們的思想感情隨之複雜起來。忠實於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家應正視這種複雜性,已經有了豐富的人生經驗的丁玲正是這樣做的,因此她這部作品比同樣題材的其他作品,更少簡單化,更接近生活的本來麵貌。

丁玲創造了黑妮這個人物,使她的創作的個性、獨創性,更有力地顯露出來。她是土改鬥爭的主要對象的地主的侄女,5歲時便死去了父親,母親改嫁,她在她伯父家裏實際上等於女傭,她的思想感情更傾向於貧苦農民本來不難理解。丁玲是帶著自己的深情,自己對婦女的命運深切的關懷來表現這個人物的。但過去很長一個時候,丁玲的這種表現,是作為一個作家的階級立場問題被提出來批評的。但正是這些地方,使人們看到,丁玲在最尖銳的問題上,也能保持忠實於生活的真正藝術家的勇氣。

但丁玲的這部作品,也有它的弱點,這個弱點在丁玲也如同茅盾的《子夜》-樣,是在一個作家思想轉變之後產生的。但茅盾的《子夜》問題是出在他太急於用文藝作品來回答社會科學所要回答的問題,以致他有些藝術形象是為了證明他的觀念而刻意安排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卻是另一種情況,作者丁玲並沒有要求自己的作品去回答什麼既定的問題,她的主要注意力還是寫生活,也和早年寫作《莎菲女士的日記》一樣,作者是重視自己的獨創性,要求自己獨立地觀察生活的;如果不是這樣,她也許想不到黑妮這個人物了,黑妮在這一點上和莎菲女士是一樣的,她們都體現出丁玲在藝術上的獨創性,她們雖相隔時間很久,但都是丁玲的藝術的發現。但整個說來,丁玲對農民的理解,不如對知識分子的理解,因此,當我們看到,丁玲對莎菲女士的內心世界能夠深入細致的刻畫,而對《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出現的農民,雖然也各具特點,但對他們卻未能像對莎菲一樣,深入到對象的靈魂的深處。看來丁玲還未能完全做到設身處地去體會她所寫的農民的內心世界,就像她設身處地去體會她寫的莎菲的內心世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