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對蒙古的政策(3 / 3)

盡管後金對喀爾喀諸部的分化瓦解措施初奏效驗,但喀爾喀貝勒介賽仍堅持與後金對抗。在喀爾喀五部中,介賽騎兵眾,牲畜多,最為強盛。他自恃兵強馬壯,與明朝三次立誓,曾奪取後金已給聘禮的葉赫金台石貝勒之女,又襲擊建州村屯、囚係後金使臣。一六一九年(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七月,後金汗統兵奪取鐵嶺時,喀爾喀貝勒介賽、紮魯特貝勒巴克巴等領兵萬餘人,埋伏在城外高粱地裏,配合明軍同八旗軍作戰。

努爾哈赤命眾貝勒大臣,率兵奮擊介賽軍,介賽兵敗,八旗軍追至遼河。是役,擒獲介賽及其二個兒子、二個弟弟、三個女婿、諸貝勒、諸將二十餘人,兵二百人,後金獲取大勝。但努爾哈赤沒有殺死介賽,而把他囚在城樓內,作為人質,以爭取同該部結盟。兩年後,喀爾喀部以牲畜萬頭贖介賽,並送其二子一女為質。後金汗與介賽盟誓,設宴賜賞,命諸貝勒送介賽至十裏以外,並以其所質之女與大貝勒代善為妻,結為姻盟。

經過對喀爾喀諸部的籠絡、瓦解、戰爭、結姻等,終於使喀爾喀五部在政策上發生了重大變化;由聯合明朝抗禦後金,轉變為聯合後金對抗明朝。這集中地表現為後金與喀爾喀五部的會盟。一六一九年(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十一月,努爾哈赤命大臣額克星格、綽護爾、雅希禪、庫爾纏和希福五人,攜帶誓詞,與喀爾喀五部貝勒的使臣,會於岡幹色得裏黑孤樹處,對天刑白馬,對地宰黑牛,設酒一碗、肉一碗、土一碗、血一碗、骨一碗,對天地盟誓說:

今滿洲十旗執政貝勒,與蒙古國五部落執政貝勒,蒙天地眷佑,俾我兩國相與盟好,合謀並力,與明修怨。如其與明釋舊恨,結和好,亦必合謀,然後許之。若滿洲渝盟,不偕五部落貝勒合謀,先與明和,或明欲敗二國之好,密遣離間而不相聞,皇天後土,其降之罰,奪滿洲十旗執政貝勒算,濺血,蒙上,暴骨以死。若明欲與蒙古五部落貝勒和好,密遣離間,不以其言告我滿洲英明皇帝者,五部落執政貝勒:杜洪巴圖魯、奧巴戴青、厄參、巴拜、阿索忒晉、芒古爾代、厄布格德衣台吉、烏巴什杜、古爾布什、代達爾漢、莽古爾代戴青、畢登土、葉爾登、綽虎爾、達爾漢巴圖魯、恩格德爾、桑阿拉寨、布他齊杜、桑阿喇寨、巴呀喇土、朵勒濟、內齊、衛徵、俄爾寨上、布爾哈立、額滕、厄爾濟格等眾貝勒,皇天後土,亦降之罰,奪其算,濺血,蒙土,暴骨以死。吾二國同踐盟言,天地,其飲是酒,食是肉,二國執政貝勒,尚克永命,子孫百世,及於萬年,二國如一,共享太平。

後金與喀爾喀五部誓詞,連篇累牘,色彩神秘,但它清楚地表明,努爾哈赤的策略是滿蒙聯合,以明為敵。雖然後來這個聯盟有過反複,但所列喀爾喀五部二十七位貝勒台吉的長名單,確是努爾哈赤對漠南蒙古政策的一個勝利。然而,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卻仍聯合明朝,抗禦後金。因此,後金汗對漠南蒙古的注意力轉向察哈爾部。

征撫並用

察哈爾部是由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汗轄察哈爾萬戶代形成的,後由達延汗曾孫打來孫汗繼位後,遷到哈河以西,廣寧以北的地方生活,又因為達延汗為蒙古各部的大汗,所以察哈爾部的汗也成為各部的汗。

達延汗有十一個兒子,長子圖嚕博羅特的子孫衍為敖漢部,柰曼部、烏珠穆沁部、浩齊特部、蘇尼特部。第三子巴爾蘇博羅特的子孫為鄂爾多斯部。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的子孫為巴林部、紮嚕特部。第六子鄂齊爾博羅特為克什克騰部。第十一子格列森的子孫為內喀爾喀五部。察哈爾部林丹汗(一五九二至一六三四年),是達延汗的七世孫。他駐帳廣寧以北,被達延汗的幽靈所糾纏,力圖繼承大元可汗的事業,稱雄蒙古。

時明朝、後金和察哈爾部,都要統一遼東地區。但後金勢力的擴張威脅著察哈爾部,察哈爾部的強大又妨礙後金撫綏漠南蒙古;而在明朝看來,察哈爾部與後金相比較,主要威脅來自後金。因此,在明朝、後金和察哈爾部的鼎足矛盾中,明廷與後金的矛盾是主要的。後金為著對抗明朝,必須先征撫察哈爾部;明朝為了對付後金,便利用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的矛盾,同察哈爾部聯合抵禦後金的進攻。明朝聯合林丹汗,共同抵禦後金,其條件是增加對林丹汗的歲幣,並把原由明朝直接給予漠南東部蒙古諸部的歲幣,轉交給林丹汗控製。明廷每年給林丹汗銀四千兩,後增至四萬兩。

然而,林丹汗卻在作繭自縛。他掠土地,劫牛羊,窮奢極欲,暴虐無道,“休悖慢,耳目不忍睹聞”。他自恃士馬強盛,橫行漠南,破喀喇沁,滅土默特。但其內部分崩離析。察哈爾的敖漢部、奈曼部的使者,往來於後金;林丹汗之孫紮爾布台吉、色楞台吉逃往科爾沁,從科爾沁至後金,向努爾哈赤叩首行禮。林丹汗為抵禦努爾哈赤,從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天命十一年)起,先後討伐與後金結為姻盟的科爾沁部等。科爾沁等部在後金軍援助下,打退了林丹汗的軍事進攻。

後金在奪占遼沈地區,臣服漠南蒙古科爾沁、喀爾喀等部之後,便向察哈爾部林丹汗發動軍事攻勢。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統領滿洲八旗和投順後金的科爾沁、喀爾喀、紮魯特、敖漢、奈曼等部蒙古騎兵,於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天聰六年),大舉進攻察哈爾部。後金軍進至西喇木倫河,吹螺呐喊,鐵騎奔突,林丹汗兵敗西走。一六三四年(崇禎七年,天聰八年),林丹汗敗遁至青海大草灘,患痘症而死。次年,後金軍繼續追擊察哈爾部餘眾,俘獲林丹汗之子額哲等。察哈爾部被後金吞並。隨著林丹汗的走死,漠南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雍謝布部等也相繼降附後金。

察哈爾部被後金征服,明朝失去北麵屏障,邊事越發不可收拾。《明史。鞍靼傳》載:“明未亡,而插先斃,諸部皆折入於大清。國計愈困,邊事愈棘,朝議愈紛,明亦遂不可為矣”!

在征撫漠南蒙古過程中,努爾哈赤不僅利用蒙古諸部封建主之間的矛盾,而且利用該部各個封建王公之間的內彙,采取不同策略,加以區別對待,從而一個王公一個王公地、一部一部地降服。漠南蒙古降順後金,進“九白之貢”,表示臣服。後金征撫漠南蒙古,組成蒙古八旗,打通從西北進入中原的道路,改變後金與明朝的力量對比,占領更為廣闊的地域,在戰略上取得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