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授”式微的文學書寫(2 / 3)

作品以主人公的人生經曆現實地反映了高校職稱評審製度、科研量化、管理體製等問題,反映了官學一體、行政權力不斷膨脹,而學術權力不斷萎縮的高校社會生態。年複一年的職稱評定是學院知識分子們麵對的重大課題,講師、副教授、教授,極具權威性的晉升體製決定著學院中人的命運。各種名目繁多的表格填寫、評比、獎勵、鑒定、成果統計,一切進入量化階段。能否晉升職稱要看符合不符合數字化了的條條框框,而不是看真正的學術水平和能力。大學教師出版著作成為一種現象。如果是真正學術水平和學術能力的反映,倒也無可厚非,問題是一些著作的產生是因為需求,職稱晉升要有著作,申報研究課題要有著作,而對付競爭對手的簡捷手段就是出版的著作多於他人。在這樣的管理製度和評價體係下,無論你的著作質量如何、水平如何,評審時一概成了被量化的數字。東學潮為了評職稱,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要出一本專著,現成的隻有九萬字博士論文,字數太少,顯得分量不夠,為了湊字數,直接將白玉婷十萬字的教案和馬珍珍十幾萬字的講義拿來充數,這樣的書字數是夠了,可哪有質量可言?但是憑借這拚湊而成的書,東學潮符合了職稱評審條件順利地當上了教授。衡量教授學術水平的標準很顯然缺乏科學性。從教授的職責來看,在於教學,在於授課,但是教授不教、導師不導已成為一個高校頭疼的現實。在研究生的培養上,高校的管理製度也存在很多問題,隻看重招生的數量而缺乏對質量的監管,一位導師一年招七八個學生,三個年級二三十個,像南功這樣有行政職位的導師根本沒有時間指導學生,全權委托助手小牛管理研究生,在學生論文答辯時,南功由於不認識自己的學生,就出現了斥責自己名下的學生導師為誰的尷尬局麵。老師連學生是誰都沒有弄清楚,更不要說指導學生提升學術水平了。高校行政領導既是教授又是博導,或者教授兼有行政崗位的情況在高校比較普遍,行政化學者或者學者行政化問題可能引發的後果值得人們深思。名不副實的種種現狀,讓“教授”這個名詞虛空化。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在作品中,“教授”已經不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知識分子,而是有著知識分子頭銜的領導和老板,這個悖論不僅引發個人奮鬥者的非正常死亡,而且導致“教授”這個集體名詞的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