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圓桌
趕上小長假,不少文藝男女青年們都為自己計劃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途旅行。試想一下,青山綠樹小橋流水的異鄉,微醺燥熱的夏風吹得裙角飛揚,藍天白雲的愜意,抑或海邊皎潔的月光,清晨絢麗的日出……
這一切都美好得宛如夢境,倘若此時再來一場美麗的邂逅,想必更能為旅途增添一抹浪漫色彩。在陌生的城市與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眼神交會的瞬間擦出火花,一場可遇不可求的愛情總讓人心旌蕩漾。
為什麼旅途中常常會發生愛情呢?為什麼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渴望愛情呢?究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命運安排,還是人們蠢蠢欲動的荷爾蒙在作祟?
你我同為陌生人,相遇在這異鄉城對很多人來說,旅行是一種放鬆休閑的方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節奏,讓人厭倦了家、地鐵、辦公室三點一線的固定環境、重複的工作內容和相同的麵孔,枯燥乏味,毫無新意。
而享受一場在路上的旅行則不一樣,眼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風景,還有陌生的人,那山那水那花草那風土人情,加上旅途中各種新鮮好玩的事兒,多重感官的刺激,讓人暫時忘了工作績效,忘了昨天的失意,忘了明天的煩憂,隻有活在當下的愜意和自在。
人一旦放鬆下來,防禦心和戒備心也就變弱,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變得更愉悅順暢,心與心的碰撞也更簡單直接、純粹美好。在這種鬆懈慵懶的狀態下,難免會滋生一些浪漫的故事。
比如在景區迷路了,好心人送你回旅店,一路上二人侃侃而談竟發現許多相似之處,次日的旅行計劃也略有相同,便不由得相約第二天同遊,他滔滔不絕你甘願當聽眾,他樂得拍照留念你甘願當模特,一來二去你們之間就發生了化學反應,愛情也就應運而生。
當然,旅途中也多舟車勞頓,尤其長途旅行。不管是呆在逼仄沉悶的車廂裏,還是翱翔在高空的機艙裏,窗外的風景雖然新鮮好玩,但新鮮勁兒一過,就百無聊賴了。更多時候在這封閉狹小的空間裏隻能玩玩手機刷微博看視頻,遵循鄰近心理效應,我們會不自覺地對挨得近的人產生親近感,這時兩人一起看個視頻啦,幾個人湊在一起玩遊戲啦,哪怕隻是互相交換看看雜誌啦……
一旦打破沉默,就可能讓話題變得更多,讓交談更順暢有趣起來,多次接觸後也就有可能引發好感。
曾有人做過一份調查關於“最可能發生愛情的地點”,統計結果為,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上55.68%;陌生的城市裏32.66%;風景名勝地10.55%;網上11.1%。仔細一分析,就不難看出前三個皆可能發生在旅途中,占了近90%的概率。
旅途愛情的機會比比皆是,你我同為陌生人相遇在這異鄉城,彼此姓名都隻是一個符號,隻有眼下的此情此景,他日分別時再做回陌生人,卻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裏留下過一段情。
讓人心動的“吊橋效應”旅途中除了有秀麗的風景,也因人生地不熟等因素影響而暗藏風險,讓危險的概率激增,比如,正行駛在盤山公路上顛簸搖晃的大巴車,夜晚輪船出海突遇狂風驟雨,因旅途事故而產生衝突等等驚險時刻,那個陪伴在你身邊的人,某個瞬間在你和他之間竟會產生奇妙的情愫。讓你分不清究竟是眼前這個人讓你神魂顛倒,還是那個時刻你已魂飛魄散,總之,你失神了。
是啊,為什麼英雄救美女之後,美女和英雄就雙雙墜入愛河了呢?美國著名的情緒心理學家阿瑟-阿倫曾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了我們答案。
實驗中,讓一位漂亮的女助手給一些大學男生做調查。調查的內容是讓被試完成一個簡單的問卷,然後根據一張圖片編一個小故事。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被試被分為三組,每組的調查地點不同,第一組在安靜的公園裏;第二組在堅固的石橋上;第三組在一座危險的吊橋上。
漂亮的女助手對被試進行完簡短的調查後,把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告訴給每一個被試。如果他們想進一步了解實驗或者跟女助手聯係,則可以給她打電話。研究者所要探討的問題是,被試們會編出什麼樣的故事?誰會在實驗後給漂亮的女助手打電話?
實驗的結果是,與前兩組相比,第三組被試給女助手打電話的人數最多,而他們所編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愛情的色彩。這就是著名的吊橋效應。
阿倫通過這個效應揭示了情緒二因素理論,即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由兩個自我知覺階段構成,人們首先體驗到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
比如在吊橋上感到渾身發熱,心跳加速,我們會認為這是吊橋的危險讓人產生了恐懼情緒,或者是美麗的女助手讓人感到意亂情迷。大部分人會歸因後者,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生理喚醒的錯誤歸因。阿倫後來又做過其他實驗驗證“吊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