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戴記》載小孝、中孝、大孝,《孝敬》載孝之始、孝之中、孝之終,統是教人做人,無忝爾所生。一孝立,完善從,是為孝子,是為完人。
——姚舜牧《藥言》
白話
《大戴禮記》所據記載的小孝、中孝、大孝,《孝敬》所記載的孝的開始、孝的延續、孝的歸宿,都是教導人如何做人,不使父母受到委屈。隻要孝道這樣的道德標準樹立起來,其他各種善行就會隨之做到,這樣的人才是孝順的兒子,才是完美的人。
家訓史話
“孝”是中華人民的優良傳統,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慈的心,他就會樂於助人。《孝經》上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意思是:“孝順,就像天上日月運行一樣是永恒的規律,也像地上萬物生長一樣是不變的法則,更是天下民眾的行為準則。天地間的規律,萬民都要遵循。不喜愛自己的親人卻去喜愛他人,這叫做違背道德;不敬重自己的父母卻敬重別人,這是違反禮法。”
南朝時湖南永興縣的郭原平是一個孝子,郭原平侍養父母,一定要靠自己的勞動所得來供養。他秉姓靈巧,每次為人做工,隻取散夫零工的價錢。他會做木工,常靠給人做工供養雙親。他生性謙虛,每次給人做工,隻取一般木匠的工錢。雇主招待他吃飯時,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貧窮,父母沒有吃過葷菜,所以自己隻吃鹹菜下飯就算了。家裏有時沒飯吃,他就整日空腹幹活,和家裏人一同挨餓;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錢才買米做飯。他的父親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帶,口不嚐鹽漬的蔬菜服侍了一整年。父親死了以後,自己建起了兩間小屋,作為祠堂。每到了祭祀的日子,就哀傷得吃不下飯,但是為了讓母親不擔心,故意讓她看到房間裏吃的東西,持續了三十年多年,直到母親去世,。
郭原平的同鄉許瑤不做縣丞回到了家鄉,贈送給郭原平一斤棉花。郭原平不肯接受,送過來又送回去,前後有幾十次。最後許瑤之沒辦法隻好親自前往,說:“今年特別寒冷,建安棉不錯,用這個來尊奉家裏人吧”,郭原平才拜謝接受。郭原平每次去市場賣東西,別人問多少錢,他總是栽減成市價的一半,這樣時間長了,城裏的人都認識他,於是加還本價給他,雙方互相謙讓。
郭原平以種瓜為業。有一年發生了大旱災,他的運瓜水道不再能通船,當地的縣令劉僧秀憐惜他貧窮年老,放其他溝渠的水給他。郭原平說:“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難,怎麼能減少灌溉稻田的水,以使運瓜的船能通行呢?”於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賣貨。每次看見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壩下還沒有牽過去,就迅速操槳過去幫助,自己的船自己牽引,不借助他人的力量。若是自己的船已經通過了水壩,後麵的人還沒趕上來,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這樣已成了習慣。
郭原平忠孝寬厚的行事讓太守蔡興宗很欽佩,於是便把自己的米饋贈給郭原平。郭原平堅決的一再推讓,誓死不接受。有人問他說:“府君嘉獎你淳厚的德行,憐憫你年老貧窮,所以才有贍養之贈,豈能苦苦推辭呢?”郭原平回答說:“府君如果因我的孝義行為而給以賞賜,則不止我一個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隨便承受這種賞賜;如果因我貧窮衰老而饋贈,而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貧困,並非隻有我一個罷了。”他始終不肯接受。
古訓今鑒
郭原平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父母盡心盡孝,對別人更是忠厚豁達。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人們把父母撫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孝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承擔,是一種責任;孝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對父母長輩的感恩,是家庭的和睦、社會和諧的生態體現。一個有孝心的人,他是心地善良的,是懂得禮讓,同時也是勤勉的,因此隻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這也是當代社會一個有道德的人所贏必備的思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