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孝行,根於誠篤,雖繁文末節不至,亦可以動天地、感鬼神。嚐見世人有事親不務誠篤,乃以聲音笑貌繆為恭敬者,其不為天地鬼神所誅則幸矣,況望其世世篤孝而門戶昌隆者乎!苟能知此,則自此而往,凡與物接,皆不可不誠,有識君子,試以誠與不誠較其久遠,效驗孰多?

——袁采 《袁氏世範》

白話

人們的孝行,如果根源於真誠篤信的情感,即使有某些繁文縟節沒有做到,也可以感動天地鬼神。曾經看到世上的人很多侍奉父母雙親不真誠篤信,卻以聲音笑貌假裝非常恭敬,他們的行為不被天地鬼神所誅殺就算是幸事了,又怎麼能期望世代子孫都能做到至孝,並且使家族昌盛興隆呢?人們如果真能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從此以後,待人接物,侍奉雙親,切不可不真誠,有見識的君子們,試著將真誠的行為與不真誠的行為相比較,看怎樣更久遠一些,看一看哪種做法的效果更好一些?

家訓史話

漢代的薑詩是廣漢(今四川德陽)人,娶龐三春為妻,夫妻十分孝順,“薑詩孝親、湧泉躍鯉、一門三孝,安安送米”的美麗傳說,在當地流傳了一千多年。據說,赤眉軍經過薑詩的住地,不僅不侵犯他,而且還贈送他米和肉。

薑詩的媳婦龐三春對婆婆非常孝順。薑家離有長江六七裏遠,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薑家因為有龐三春這個孝順媳婦,全家人本來過得十分幸福和睦。不過後來薑詩的姑姑從中挑撥離間,使薑家遭遇家破的危險。薑母聽信了謠言,於是請人做了一尖底桶,讓龐三春在距臨江七裏的挑水路上不能歇息。後來,天上的太白金星知道了人間有這樣一個孝子媳婦,便下凡來,將一根馬鞭給了龐三春,要她拿回去放在水缸裏,從此就再也不用挑水了。果然,龐三春不僅不用每天去七裏以外的臨江挑水,每天還有兩條鯉魚從井中跳躍起來,改善了薑家的生活。

但薑母知道這件事後大怒,硬逼著兒子薑詩休了龐三春。薑詩遵循了母親的意願,將妻子龐三春休了。有位鄰居可憐三春,找到了白衣庵道姑收留了龐三春。

薑詩的兒子叫薑石泉,也稱為安安,知道母親被休,想到媽媽吃不飽飯,就在每日上學時抓一把米藏在路邊的土地菩薩背後。日積月累,安安終於積蓄了一小口袋米,便給住在白衣庵的母親送去。

龐三春住在白衣庵,每日砍柴,做針線活,托人賣了,就給婆婆買米買肉回去,仍然盡她一個媳婦的孝道。當安安將米送到白衣庵時,龐三春抓起米來,見那米的顏色深淺不一,頓時憤怒地質問兒子。安安隻得說出這是自己積攢起來的米。後來,薑詩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後,將三春領回家,一家人才又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古訓今鑒

“薑詩孝親、湧泉躍鯉、一門三孝,安安送米”一門三孝的故事雖然隻是民間傳說,但薑家的故事是真孝順。中國曆史上有二十四孝,講的都是兒子孝順父母,隻有這則故事讚頌的是媳婦孝順公婆。民間有俗話:“兒子孝順不是真孝順,兒媳婦孝順才是真的孝順;女兒孝順不是真孝順,女婿孝順才是真的孝順。”意思是說孝順應該是一家子的事,這薑門一家就是都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