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改良與革命”答記者問(1 / 1)

答:我覺得不必費精力在名詞上做文章。改良和改革,在外國是一個詞,意思是從上而下地進行變革,不必推翻政權,而革命則是要通過暴力推翻政權。我看,不能盲目崇拜革命,因為不是任何革命行動都是好的,包括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等等,都值得重新研究和評價。說戊戌變法不是革命的,也不是貶低它。不少國家搞改革或改良,效果也很好,例如英國、日本。哪裏需要革命,哪裏需要改革或改良,要做具體分析。我有個想法,過去講過,但沒有寫文章。我說:康梁的改良或改革,有可能成功;而辛亥革命則注定是要失敗的。它反掉了千百年來的皇帝,中國這麼一個大國便隻能變成軍閥割據。

有個象征集權的皇帝,從上而下地搞改革,要比推翻政權好得多。如果慈禧早死,光緒力量較大,個人才能較高,康梁的君主立憲就可能成功。所以我對康梁的評價高於辛亥革命。革命畢竟要流血,要動亂,如果能不流血、不動亂便可以做到的事,何必非流血不可?封建主義是必然要崩潰的,但康梁的失敗卻不一定是必然的。

必然與偶然,我重視偶然。我認為研究曆史要重視偶然。必然是一段很長時間才體現出來的規律,但每段具體曆史的變化卻是以偶然的麵目出現的。在蘇聯,假如列寧晚若幹年去世;在中國,假若毛澤東早若幹年去世,曆史就不一樣了。研究曆史,不能盲目崇拜必然性,這會導致宿命論。曆史都是通過偶然的事件表現出來的。做一件事,可以成功,也可以失敗,都是通過偶然的事引起的。重視偶然性,就是重視創造性,不搞宿命論,重視每個個體對曆史的創造。

(原載《廣州日報》198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