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早就說過“人之初、性本善”,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人世上,除去某些器官基因遺傳的優劣,日後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是從社會和外部世界汲取素材、堆集營養而形成的。文明古國對文明的教化與曆史同樣悠久,就個體生命現象而言有“三娘教子”、“嶽母刺字”,就整個社會群體來說,有“仁者愛人”、“化理清明”之說。《論語》中有一段話,對好人的概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簡言之,好人的塑造應該有理論指導,由社會推動,靠個人修煉自省。
一位新結識的電影導演以其敏銳的職業才華調動我深入思索,要我從知識和教育的角度,從“智者”身上解析好人現象。“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知識和傳統文化對人的身心塑造無疑有巨大的影響力,知識造就了社會管理者、企業領導層、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智者”。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可以規劃人類發展方向、預測未知世界奧秘,是事業開拓者、理想守護神、技術革新的先導,表現為懂大道理,知大規律,明大是非。作為社會人的“智者”,大多是老百姓心中潔身自好的能人、好人。其實人生舞台原本沒有一成不變的劇本,不同的生活喜劇無法設定一位至高無上的導演,知識和教育隻是這些演員身上的盛裝和手中的魔劍,具體環境裏的良知和利益才是藝人說學逗唱的源泉。
還有位肌肉發達的運動健將當麵對我哼起流行歌曲:“你就是心太軟……所有問題都自己扛……隻想做個好人……”他說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是好人。
回過頭來再琢磨以上的文字,我不禁發笑了。對“好人”搜索枯腸地旁征博引,都是曆史上的事,都是言而無物的粗線條描述,並未觸及本文想要解釋的主題,盡管其中隨便哪一段論述都可以借鑒。
畢竟時代不同了,曆史上一定階段實施好人“教化”的經濟基礎已不複存在,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好人”如何牽動市場這隻充滿利益的手?一些老年人對擇婿嫁女問題常說這樣一句話:“世間很多事變幻無常,惟獨人性難改。”是說構成婚姻關係的諸多條件中,人是最主要的。如果從“人”這個命題入手,把理想落實到改善生活上,把法製規範在以人為本上,把競爭建立在公平有序上,把能力引導到教育訓練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一定可以造就出大地一般深厚、高山一樣堅定、海洋一樣廣闊的“好人”,成為國家棟梁、民族希望。
有些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很多,比如對“好人”的深入探討,自愧才疏學淺,期望專家學者的理論闡述、輿論的宣傳誘導以及社會堅定不移的熱心實踐。
2003年6月於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