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講(2 / 3)

圍繞中央關切“抓調研”,主動為中央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習近平同誌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世界發展大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用曆史思維、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和辯證思維,觀察世界、分析形勢、解決問題。習近平同誌高度重視在黨的對外工作中開展調研,既闡明了做好調研的重要意義,又指明了調研的基本方向,提出了調研的方式方法,是我們做好新時期調研工作的重要指針。謀大局、想長遠,是黨的對外工作的重要特點;觀察近、溝通深、信息活,是黨的對外工作的重要優勢;出思想、出戰略、出政策,是黨的對外工作的重要目標,更是履行黨中央參謀助手職能的重要體現。我們要緊密結合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發展變化,加強對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的研究;加強“兩個主義”研究,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優越性及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入分析世界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世界政黨政治發展規律,梳理國外政黨治國理政和自身建設的經驗教訓,為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鏡鑒;加強對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研究,著眼國際力量對比新變化和全球地緣戰略博弈新態勢,在全球熱點難點和涉我重大問題上更加主動地提出“中國方案”。

持之以恒“抓人脈”,不斷壯大知華友華力量。做人的工作曆來是黨的對外工作的優勢。習近平同誌多次強調,要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廣結善緣”,要“以誠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動人”。黨的對外工作在“抓人脈”上有很多特點。一是靈活性。不拘形式,不限於具體問題,講出心裏話。二是全麵性。隻要對華友好,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參政黨或者在野黨,政治組織還是智庫、媒體及民間人士,未建交國還是無政黨國家,我們黨都可以與其來往交流。三是持續性。通過細水長流、靜水深流,持之以恒培養真正的知華友華人士。四是深入性。通過思想交流和心靈溝通,培育共同語言,增進相互理解。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以理交人、以情交人、以義交人,努力打造黨政並蓄、朝野相濟、官民兼容的人脈網絡。一是以理服人,凝聚共識,推動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國際大業。二是講平等、重感情,秉承中華文化和我國外交優良傳統,不斷增進彼此感情。三是有原則、講情義、重道義,見利思義、義利兼得,必要時舍利取義。在紮實做好高層交往的同時,堅持沉下去做工作,大力支持民間外交,以“民間友好、民意溝通、民生合作”為重點,為我國民間組織對外交流合作創造條件,夯實國家關係民意基礎。

開拓創新“抓形象”,不斷加強軟實力建設。習近平同誌強調,在全麵對外開放的條件下,“要對外介紹好我國的內外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麵的中國”。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黨的對外工作中的傳播工作已經從政黨高層間的“神秘”交流,轉變為同時麵向媒體、智庫和廣大民眾的“接地氣”傳播;從為改革開放事業爭取同情、理解和支持,轉變為更加注重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從主要宣傳我對外工作方針政策,轉變為全麵宣介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政策主張。當前,我們麵臨更加複雜多元的國際輿論環境。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優勢,更有針對性、更富實效地展示我們黨的良好國際形象,成為黨的對外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要繼續以中國夢為主線,對外深入宣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生動展示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用國際通用的話語和外國受眾能夠接受、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說法把中國故事講清楚、說精彩,不斷提升我們黨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輿論競爭力、形象親和力和道義感召力,進一步樹立我們黨開明開放、和平民主、與時俱進的國際形象。(摘自《人民日報》2014年6月3日)

拓展輔導助學

裘援平:中國特色和平發展道路的成功探索

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發展曆程的基礎上,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關注,係統回答了21世紀的中國在世界上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奉行什麼戰略、追求什麼目標、如何處理國際關係、希望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和怎麼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勾勒出中國特色和平發展道路與戰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中國特色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是,既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既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又堅持對外開放和學習借鑒別國長處;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尋求與各國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做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建設者,與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特色和平發展戰略總體指導思想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友好合作,共同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特色和平發展戰略目標是,為到2020年全麵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和平國際環境和有利外部條件,為世界和平和共同繁榮作出中國應有貢獻,體現出國家對內對外戰略的高度一致。

中國特色和平發展道路的實現途徑,一是科學發展,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和諧發展,對內建設和諧社會、對外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三是和平發展,走出一條不同於曆史上大國崛起的新型大國發展道路;四是合作發展,在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五是共同發展,正確處理維護本國利益與兼顧別國利益和促進人類共同利益的關係。

中國特色和平發展戰略的方針政策是,繼承和發展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係統主張,豐富國際體係變革和全球治理理念,堅持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觀,施行互利共贏的國際發展觀,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秉持積極有為的國際責任觀,奉行睦鄰友好的地區合作觀,把握全麵兼顧的國家利益觀,推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注重謙虛謹慎的處世原則,形成政治、經濟、文化、安全、金融、環境等各領域國際治理主張。

中國特色和平發展道路與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外在體現,符合黨和國家一貫堅持的對外大政方針,符合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曆史文化傳統,符合全球化時代人類進步潮流。中國和平發展戰略思想,既重新認識和詮釋了在中國與世界關係發生曆史性變化條件下,黨和國家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麵臨新任務、新思路,又著眼於人類正走向全球化時代和多極化世界的大趨勢,突破既有國際關係理論視野和傳統大國崛起思維模式,為豐富21世紀國際關係和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摘自《求是》2012年第20期)

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

辯證把握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和平發展道路時強調: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警示我們,要辯證把握走和平發展道路新的時代要求,深刻認識國家核心利益與和平發展的相互關係,立足更高的戰略製高點推動和平發展。

中國和平發展麵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和平發展,就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帶來新機遇、新挑戰。

中國仍擁有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浪潮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擴大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我國發展的機遇前所未有。

阻礙中國和平發展的因素也在增長。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幹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特別要看到,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國力大幅提升,引發了一些西方國家的擔憂和疑懼。近年來,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策動周邊國家牽製我們,我國和平發展麵臨的不確定性因素驟然增加。

中國自主把控和平發展大局的戰略能力在增強。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自身的和平發展具有兩麵性。一方麵,它會引發超級大國的掣肘和阻撓,增大和平發展的難度係數。另一方麵,它也使中國具有越來越強的把握和平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能力。強大的實力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推動和平發展的力量支撐。日益凸顯的“中國貢獻”聚合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彰顯了中國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國發展紅利在為世界各國分享的同時,也在創造世界和平發展的新機遇。

辯證把握和平發展新的時代內涵

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華夏子孫共圓民族複興“中國夢”的新形勢下,我們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但又必須把握其新的時代特征。

和平發展不是消極固守和平的發展。和平發展與國家核心利益密切相關,是維護和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徑,但和平發展本身不能完全代替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是發展的基點,核心利益不保,就談不上發展,當然也就談不上和平發展。在核心利益受到侵害時,我們將堅決維護核心利益,使和平建立在核心利益安全的基礎之上。否則,在戰略底線遭到踐踏時仍委曲求全,就必然使更多核心利益受損。這樣換來的和平是表麵的和平、暫時的和平、不可靠的和平。我們絕不侵犯別國的核心利益,但也絕不容許他人損害我國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

和平發展是為實現民族複興“中國夢”的長期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必須有長期和平的環境。離開長期和平的環境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複興,那是幻想。但如果認為塑造長期和平的環境就不用鬥爭,那也是幻想。為著實現長期和平發展,需要審時度勢。有時為著“取勢”韜光養晦;有時則需要堅決鬥爭,以鬥爭求得和平穩固。新時期以來,我國經濟總量不斷超越一個又一個發達國家,這種國力升勢的坦途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敵對勢力總要千方百計製造新的“麻煩”,試探我戰略底線。我們必須丟掉幻想,準備鬥爭。我們既要有著眼民族複興而始終扭住發展的戰略定力,又要有為著實現民族複興敢於掃除前進障礙的戰略決斷能力。

和平發展是以實力為支撐和保證的。世界曆史表明,和平從來就是以實力為基礎的。離開實力的和平不堪一擊,實力太弱往往隻能通過讓渡核心利益來乞得暫時和平。舊中國積貧積弱,晚清政府隻能不斷割地賠款暫緩列強的瓜分,但最終也難挽大廈將傾,這就是明證。真正的和平發展,從來都是在實力與和平的互促互進中向前推進的。盡管我仍將長期麵對西方發達國家占據經濟科技優勢的壓力,但在當今國際戰略格局中,中國的分量越來越重,中國已有足夠的能力懾止和粉碎任何全麵入侵中國的企圖。

立足新起點走好和平發展道路